目前分類:長照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章來源:1190期  SCOOP獨家報導照護誌特刊]

sketch-1556708813772.png

 
台灣已進入老年社會,政府雖已籌劃長期照護計畫,或設有居家照顧的社會福利制度,但前者緩不濟急,後者則需具一定資格才能申請。因此,一種計時的居家陪伴長者行業,早已在民間蓬勃發展。
包括像彭婉如基金會、台灣社區照顧協會、中化居家照顧等,還有不少人力仲介公司,都有專門陪伴照顧長者的服務,付費和服務方式也不盡相同。
 
以居住在南部的80多歲王伯伯為例,因為要定期上醫院拿降高血壓、糖尿病藥。但子女都在北部工作,王伯伯的腳也因糖尿病足,走路不太方便,他每去一次醫院,子女就擔心不已。只是,王伯伯又不喜歡子女替他請看護,家裡天天多一個人,後來子女找上民間居家看護,父親要看病時,陪他上醫院。
這類居家照顧服務,與外勞或專業看護較不一樣之處,在於它標榜論時計費,顧慮到有些老人家,不習慣家裡常常有別人在,只在需要時陪伴幾小時,不必一個月付一大筆錢。
中化居家照顧行銷經理沈于新指出,民間居家照顧可依陪伴內容,有不同收費,如是陪同就醫或用藥提醒,收費一般是每小時200元;若要處理大小便等衛生工作,收費就稍高,一小時280元,長期則有打折。
像彭婉如基金會與台灣社區照顧協會的老人居家陪伴,則依地區有不同收費。雙北地區較高,目前提供包月服務,週一到週五,每天至少4小時,收費1萬5千元,其他縣市收費較雙北地區便宜。
 
而目前各居家照顧公司,也分成是只進行人力仲介,客戶和服務員簽約,日後有問題,這類公司不介入。也有的是由公司培訓服務員,客戶是與公司簽約,萬一有狀況,由公司負責。
家有80多歲老母親的林女士說:「我媽媽不習慣家裡有陌生人」,如果真要找居家照顧服務員,一定要選擇有信用,且要先試用,看媽媽習不習慣,才會考慮簽約。
彭婉如基金會表示,媒合客戶和服務員前,會詢問客戶需求,同時也請服務員到客戶家中瞭解情形,雙方合作前,可在合約上說清楚彼此需求,簽約時將其納入,避免日後衍生困擾。
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提醒民眾,當病人出院以後,有長期照護需要時,可到各縣市衛生局長照管理中心,或社會局的銀髮族服務,尋求諮詢;在醫院出院準備服務單位、社會服務室等,也可提供較多的資源供參考。
 
對於重病臥床的長者,不少晚輩會選擇將長者送到養護中心、安養中心,或醫院的護理之家,由專業人員24小時照料,但費用是按月計算。
全民健保開辦後,也有居家照護給付,但需要有一件條件,包括有明確醫療護理需求,及病患只能維持有限自我照顧能力等。根據身心障礙者居家照顧費用補助辦法的規定,申請身體照顧服務及家務服務補助時數,以每小時補助新臺幣180元為原則。補助時數,輕度需求強度者每月最高補助25小時,中度需求強度者每月最高補助50小時,重度需求強度每月最高補助90小時。
各縣市社會局也設有居家照顧服務,也是得經巴氏量表評估進食、移位、室內走動、穿衣、洗澡、如廁等6項,有1項以上失能者;或獨居老人,經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評估失能才能申請。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1190期 SCOOP 獨家報導照護誌特刊]

腳力好壞也與營養攝取有關。很多老人家走不久、活動力差,往往是蛋白質營養不良所致。蛋白質是管全身的,我們需要它建造和修補肌肉,也需要用它來製造各種酵素、荷爾蒙、抗體、白蛋白、核酸與肌酸,才能維持好的體力與免疫力。
肉類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但有些老人家可能牙齒不好咬不動以致肉類吃得不夠,或因為茹素而不吃肉,建議可多吃牛奶(和魚),或是透過高蛋白營養補充品來補充平常飲食攝取的不足。有了充足的蛋白質,再配合運動就更棒了!因為運動可以提高蛋白質轉化為肌肉的利用率。
為了讓吃進來的蛋白質用在該用的地方,作為熱量主要來源的醣類(五穀類)與脂肪(肉類、全脂奶品、烹調用油)務必均衡攝取。因為一旦醣類與脂肪不足,蛋白質就會被分解為熱量,不只會使肌肉因為缺乏修補的原料而乏力,還容易生病感冒。

和腳力直接相關的營養素還有維生素B群,它能幫你把吃進來的米飯轉換為熱量,讓你的腳有力量。人體所需的八種維生素B大多可在五穀類中取得,唯B2在牛奶中含量較多,不喝牛奶又以精緻白米為主食的人容易缺乏;B12則只存在於動物的肉和肝臟,因此素食者需要額外補充。
此外,骨質疏鬆也會影響一個人腳的持久力。雖說骨鈣的保存在三十五歲達到最高峰之後就只出不進,但我們卻可以決定骨鈣是「緩和」還是「急速」的走下坡。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吸收利用)能減緩骨鈣流失,建議多喝牛奶、多運動、多晒太陽,或直接補充鈣片和維生素D。
咖啡和壓力都會加速骨鈣流失,所以當你喝咖啡時,請記得加鮮奶;當工作把你弄得焦頭爛額時,請設法紓壓轉念、幽默解嘲;當另一半的嘮叨(其實她是出自關心)搞得心煩時,不妨「只聽沒進不還嘴」避免衝突。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寫作參考來源:1190期  SCOOP獨家報導照顧誌特刊]


目前的長照服務可分為以下:居家式、社區式、與機構收住式三類,在「在地老化」政策下,強調居家與社區照顧形態。

從2008年開始,長照需求持續上升,然而,國內長照相關資源與人力相對嚴重缺乏,且城鄉之間資源分配不均。

根據衛福部推估,「2016年全臺失能人口將有77萬人,其中老人有51萬人,照服員的需求將達五萬八千人,另需加上包括社工、護理、物治、職治等約二萬七千人,才能滿足需求。」

然而,目前照服員只有一萬九千人,落差即達三萬九千人,最為不足。由於照顧者嚴重不足,加上雇用本地照顧者成本高昂,其工作型態也未能滿足失能者的需求,於是「在過去10餘年引進了大量外籍看護工,至今約有21萬人之多,從事密集式的家庭照顧。」


如今,政府在長照上的政策考慮如下:

1. 如何在社區中培育本土照顧者並納入長照體系?

2. 若無法完全排除家庭外籍照顧員的使用,該如何訓練他們並協助他們建立相關專業證照?

3. 隨著外籍照顧員母國的經濟發展日趨發達之下,未來這些國家是否會持續輸出其勞動力?隨之而來並不斷擴大的人力缺口應如何補足?


以下是經建會推計的各年齡層失能人數與失能率製表。

sketch-1556508635091.png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