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語言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國小特殊教育  第52期  民100年12月  1—14頁]

(貳、讀寫萌發與幼兒讀寫發展)
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係指幼兒在接受正式讀寫教育之前,即已從生活環境中獲得大量閱讀與書寫的知識和技巧,並實際參與讀寫活動,應用其已建構的知識和技巧(Clay, 1967)。幼兒在讀寫萌發的過程中,是將讀和寫視為一體,而此種能力的發展就如同他們在學習說話一樣,是一個主動的參與者和建構者(黃瑞琴,1993)。幼童在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之前,即已在環境中的人際互動與各項事件經驗中習得口語。他們同樣也會因著溝通的需要,自然地發展出書面語言的讀與寫技能(Sulzby & Teale, 1991)。口語的聽與說,以及書面語的讀與寫是同時在充滿語言、印刷讀物的環境中發展而成。簡而言之,讀寫萌發乃指,讀寫技能的發展和口語習得一樣,是一個自然進展的過程,幼兒會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印刷品,在塗塗寫寫的經驗裡主動假設、驗證、發明和建構有關讀寫方面的知識,而逐漸萌發與展現讀寫的能力(黃瑞琴,1997),而這些行為或知識則是其未來學習傳統與正式書面語言文字的基礎(Sulzby, 1990)。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會有很多機會接觸環境中的文字與印刷物,例如:電視節目中的字幕、電視節目的名稱、商店招牌、商品外袋上的名稱、馬路上的路標或交通號誌等;而且也常有機會使用筆與紙塗鴉書寫或畫畫。此外,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父母也常會與幼兒一起唸讀故事書、說明廣告傳單內容、為幼兒讀出路上的商店招牌或道路標誌、說明玩具與食品上面的標籤等,經由這些接觸印刷物的經驗,幼兒會覺知文字就像口說語言一樣,也有其意義。之後,他們會在更多的讀寫活動中,慢慢學會以讀與寫的方式溝通訊息、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建立文字的概念和形式(錡寶香,2009)。
國際閱讀協會(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IRA)與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AEYC)在1998年曾經列出五個兒童讀寫能力發展的階段。其中,在0-6歲的發展包括:(1)覺知與探索階段,以及(2)實驗性的讀與寫階段。茲將此兩階段的發展摘要如表一所示(引自錡寶香,2009)。

表一  0-6歲兒童讀寫萌發摘要表
◎發展順序:第一階段
◎讀寫發展重點:覺知與探索
◎年齡:0至5歲
◎發展內涵與讀寫行為:兒童探索其生活的環境,並建立讀寫學習的基礎。他們展現出下列的技能:
1. 樂於聽別人說故事,並一起討論故事。
2. 了解印刷物或文字可以傳達訊息。
3. 常表現出讀寫的動機。
4. 在環境中指認標籤、符號標誌。
5. 參與押韻的話語遊戲。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小特殊教育  第52期  民100年12月  1—14頁]

(摘要)
聽損兒童常面臨語言與讀寫發展的問題,也因此從幼兒階段即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學習環境,對其未來學業、人際發展必有所助益。為能降低聽損兒童在進入小學時使用語言學習與閱讀的困難,家長與教師應從讀寫萌發階段即可開始提供各項支持性的活動、策略。以讀寫萌發的論點來看,幼兒讀寫能力的發展與口語學習有密切與雙向關係,兩者的發展可說是同時與交互影響的。也因此善用讀寫萌發階段,提供適當的支持環境與引導活動,不但能幫助聽損幼兒發展基本的讀寫技能,也能在豐富的圖文環境中,促進其語言之發展。

(壹、前言)
根據美國統計資料顯示,聽損的發生率約為1/1000至6/1000(ASHA2008;National Center on Hearing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2002)。另外,Blanchfield、Feldman、Dunbar與Gardner(2001)也曾指出,全美國約有738000個重度至極重度聽損者,而其中學齡階段學童約佔8%(約為59000人)。同樣的,台灣也有類似的發生率,約有1/1000的嬰幼兒出生時為重度聽損,另外約有2/1000為輕、中度聽損(Lin, Shu, Chang & Bruna, 2000)。
聽力損失不只阻礙個體在聲音方面的聽取,更嚴重地影響其語言的學習。而語言能力發展的問題,不僅造成這些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聽、說的溝通困難,也會直接影響讀寫能力的建立,進而影響其學習的效果。此外,溝通上的障礙,學習效果的不彰,更會造成社會—情緒問題,以及成年後職業的選擇,影響終生的生涯發展與生活品質。也因此,無論是國內或國外啓聰教育,都將提昇聽障學生的語文能力做為首要之目標。
事實上,在2000年之前或左右探討聽損兒童或學生說話、語言能力發展的研究,皆指出這些學童無論是在音韻、語意、語法、敘事、閱讀理解或寫作表達都有極大之困難(Davis, 1986; Geers & Moog, 1989; de Villiers, 1988; Mogford, 1993; 林寶貴,1985;林寶貴、錡寶香,2002;錡寶香,2000)。根據美國哥老德大學研究學院(Gallaudet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歷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聽損青少年學生的閱讀水平只能達成一般聽常學生國小3至4年級的程度(Allen, 1986; Holt, 1993)。Traxler(2000)以第九版的Stanford Achievement Test施測於北美聾與重聽學生,一樣發現17與18歲聽障生平均閱讀理解能力,只相當於聽常小四學生程度。而最近10幾年來,一些研究雖已證實人工電子耳蝸植入對聽損者的言語知覺與音韻表達有很大的幫助(Chin, 2003; Geer & Moog, 1994),也可提升聽損兒童的語言與閱讀能力(Geers & Brenner, 2003; Geers, Brenner, & Davidson, 2003; Geers, Nicholas, & Sedey, 2003; Niparko & Geers, 2004; Spencer, Tomblin & Grantz, 1997; Tobey, Geers, Brenner, Altuna, & Gabbert, 2003),但也有研究發現只有二分之一植入人工電子耳蝸兒童的閱讀表現可以達到年齡期望的平均範圍內(Geers, 2003)。
綜合上述,雖然過去10幾年來助聽輔助器的發展日新月異,功能也愈來愈精密,對提升聽損兒童的語音知覺/辨識能力有很大助益,但仍有極高比例的聽損兒童/學生卻仍需面對閱讀困難的問題。有鑑於此,持續發展適當的語言、閱讀教材,提供適當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仍應是啓聰教育與聽損幼童早期療育工作者責無旁貸之任務。而為能降低聽損兒童在進入小學時閱讀的困難,家長與教師應從讀寫萌發階段即可開始提供各項支持性的活動、策略。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高雄榮總醫訊 民國102年10月 第十六卷第十期]

 

Q:什麼是腦中風?

A:腦中風為一種急症。主因是腦部的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若不即時接受有效的醫治,將會殘留中至重度殘障,需要他人協助來完成基本日常生活活動,如餵食、穿衣、沐浴等等。

 

Q:腦中風的類型有哪些?

A: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小中風」,因大腦或腦幹突然缺血而暫時喪失部分腦部功能,但在24小時內即完全恢復。

    二、「缺血性腦中風」:有腦血管本身發生病變,造成血管變窄,產生血栓,或由腦部以外的地方(心臟最多)來的栓子堵塞腦血管,導致腦部缺血壞死。

    三、「出血性腦中風」:因腦血管變得脆弱或是先天性的動靜脈異常所造成的破裂而引起出血,高血壓病人若合併動脈硬化時,腦血管就容易破裂而出血。

 

Q:腦中風的症狀有哪些?

A:腦中風的表現如下,諸如突然發生的半側肢體突然無力或麻木、嘴歪眼斜、語言障礙、意識不清、視力模糊、說話不清楚,沒有原因的暈眩、走路不穩或劇烈頭痛等都有可能是中風的症狀,必需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Q:如何預防腦中風?

A:改變飲食習慣以清淡為主,少食用油炸或油煎食物,限制脂肪攝取,多選用植物油,增加高纖維質飲食。養成適度運動習慣可降低血壓、體重及血脂肪。規律生活型態、保持情緒穩定,戒煙戒酒,防治腦中風的發生。

 

Q:發生腦中風怎麼辦?

A:迅速撥打119緊急醫療救護系統送往醫院,並勿立即給予降血壓藥物及餵食任何食物,將麻痺的那一側朝上側臥,以避免嘔吐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解開緊身衣物,如皮帶、領帶等,幫助病患呼吸。觀察病患的意識程度、呼吸、血壓與心跳之變化,上下肢、左右側運動與感覺的狀況。並記錄中風症狀發生的時間,這個計時動作對後續的評估及治療很重要。

 

Q:腦中風要如何治療?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高雄榮總醫訊 民國102年10月 第十六卷第十期]

 

台灣自民國92年起,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7%,正式邁入聯合國定義的老化國家,預計民國108年老年人口將會突破14%,成為老年國。快速老化社會中,老年失智症已成為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課題。

失智症並不只是正常的老化或是良性記憶力減退而已,還包括其他大腦功能,例如語言能力、時間與空間定向感、計算力,判斷力及抽象思考等認知功能退化,同時也會合併出現異常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造成失智症的病因很多,必需詳細檢查,包括(一)中樞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二)血管型失智症;(三)混合型失智症;(四)其他較不常見,但能改善或回復的失智病因,如神經系統感染、腦瘤、新陳代謝疾病,正常腦壓水腦症等。因此,當長輩有記憶力減退或其他類似失智症狀出現時,必須接受專業醫療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失智症,以及可能造成的原因,其中必須包括大腦認知功能檢查項目。

神經內科認知功能檢查室,主要是由專業心理師以客觀量表評估受試者的大腦智能狀況,除此之外,還包括失智症患者常有之異常行為及精神症狀,以及憂鬱情緒評估,以下是常使用的量表:

(一)簡短智能測驗(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以5到10分鐘時間,評估大腦認知功能,包括時間與空間定向感、注意力與算術、立即記憶與短期記憶、語言(讀、寫、命名、理解)、繪圖等,共11個問題,滿分30分,得分越高表示能力越好。

(二)知能篩檢測驗(Cognitive Abilities Screening Instrument;CASI)

檢查時間約20到30分鐘,共有20個項目,滿分100分,共檢查大腦9個認知功能向度的表現,包括長期記憶、近期記憶、注意力、集中與心算力、時空定向力、抽象與判斷力、語言能力、空間概念與構圖及思緒流暢度等。

(三)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

針對阿茲海默失智患者之日常生活及認知功能作整體性評估量表,是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的主要工具。CDR評估內容包括6功能項目:記憶、定向力、判斷與解決問題、社區事務、家居與嗜好、個人照料。並針對上述6個項目:分0至3級,5個不同程度等級:0代表健康;0.5代表疑似或輕微障礙;1代表輕度障礙;2代表中度障礙;3代表重度障礙。CDR評估晤談包括受試者及照顧者兩部份,檢查時間約30分鐘。

(四)異常行為及精神症狀評估(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

評估失智患者除認知功能障礙之外,常合併出現之異常行為及精神症狀的頻率、嚴重度,以及對照顧者產生之壓力負擔。可供臨床醫師了解問題嚴重性,給予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的參考。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1190期  SCOOP  獨家報導照護誌特刊]

在<飛越老人院>這部電影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父親和兒子坐在大樹下,父親問看著報紙的兒子:「在樹上的是什麼?」兒子說:「那是麻雀。」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問:「在樹上的是什麼呀?」兒子有些不耐煩了,說:「那是麻雀啊!」當第三次,父親又再次問兒子同樣的問題時,只見兒子生氣了,將報紙一扔說:「你是不是有病啊?我都告訴你那是麻雀了!」
此時,只見父親掏出一本日記本說:「兒子3歲的時候,我抱著他,同樣坐在這兒,他問我樹上是什麼?我說:『那是麻雀。』就這樣,他問了我幾十遍,每次我都高興得不得了,不厭其煩地跟他說:『那叫麻雀,是會飛的小麻雀,你記住了嗎?』」
做兒子的聽到父親的話後,難過的哭了。
當家中長輩開始出現健忘症的症候時,往往令人不知所措。治療健忘症沒有天然妙藥,需尋找發病原因,才能加以預防或減緩記憶力衰退。我們要做的,則是學習與健忘症老人溝通相處,瞭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因素。

(老人心理轉變,事出有因)

影響老人心理因素有以下可能性:

1. 生理因素。老年人的大腦皮層和皮層下多種神經細胞發生退化性變化,易導致心理上的衰老。
2. 環境因素。地位的變化,親人的死亡,家庭的不和,以及退休後缺乏寄託等,都會給人帶來精神刺激。
3. 生活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起居無常,飲食無節,不活動,營養不良,酗酒抽菸,過度勞累等。
4. 文化因素。缺乏文化素養和正確的養老觀,悲觀的人生態度。
5. 疾病因素。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會促使心理老化。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臨床醫學  第七十八卷第四期]

 

摘要:急性缺血性中風(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國人常見死亡原因之一,亦是造成國人失能之首要原因,對於AIS之預防及治療一直是醫療照護之重要一環。對於病症發生不到3小時內之AIS,目前是以注射tPA為主,中風症狀發生8小時內之前循環及12小時內之後循環合併中、大型動脈堵住之AIS則可考慮使用經動脈機械式取栓之方式將血栓移除,以打通堵住的動脈,恢復腦血流供應,以改善病人之臨床症狀。最近2年有5篇雙盲試驗,將經動脈取栓與施打tPA之試驗組做比較,發現在動脈再通率病人之預後,使用機械式取栓明顯較控制組較佳,且有統計學之意義。基本上,愈早將堵塞動脈完全打通,病人預後會較好。目前取栓之方式有使用支架(stent-retriever)或抽吸血栓方式(thrombo-aspiration),一般較大型動脈及較長的動脈的動脈堵住可考慮使用抽吸方式取栓,中型及較短之動脈堵住,則可考慮支架取栓。因經驗之累積及取栓器材之進步,再中風發病初期經由動脈取栓已是治療AIS之重要一環。

 

關鍵字:腦中風(stroke)、缺血性中風(ischemia stroke)、取栓術(thrombectomy)

 

前言:中風(stroke)是國人常見之死亡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患者失能最主要的原因。失能而無法自主生活之患者常造成個人及家庭的負擔,也會對社會及國家帶來重大的衝擊與影響。因此腦中風之預防及治療一直是全球醫療關注之重大議題。腦中風可分為缺血性中風(約估70~80%)及出血性中風(大約佔20~30%)。急性缺血性中風(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發生之原因是腦部缺血、缺氧造成,其原因可以是血管堵住、動脈血缺血(如一氧化碳中毒)、血壓不足(如休克)......等等造成。正常腦部血量供應約為50~60ml/min/100g腦組織,當腦部缺血導致動脈血流下降到8~12ml/min/100g腦組織則會產生不可逆的腦組織缺血、梗塞。血流量介於二者之間為腦缺血但腦組織仍可存活(oilgemia),腦組織缺血如不改善,這些腦組織有可能進一步梗塞(半影區,penumbra),基本上對於AIS之緊急治療是針對penumbra缺血腦組織增加供血,減少梗塞之區域範圍。

 

內文:AIS之治療現況:對於3小時內之AIS治療,如合乎治療之適應症,目前仍以經靜脈注射tPA(IV tPA)為主。此治療經過臨床驗證是一項有效治療方式。IV tPA對於小動脈堵塞之AIS有效,但對於中、大型腦動脈堵住之AIS可能效果有限,可能須使用經動脈介入治療溶血栓(thrombolysis)或移取血栓(thrombectomy)之方式將動脈打通,增加動脈血供應腦部。

經動脈介入治療AIS之方式,可追溯到1990年代,方式是再堵塞之供血動脈置入微導管,再緩慢注射適量之尿激素(urokinase),嘗試將動脈打通。此治療方式再1998(PROACT- I)及1999(PROACT- II)年經過臨床試驗,其結果為動脈再通率約為58~66%,但是病人有好之臨床效益約為10%~15%患者發生症狀性腦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控制組為2~7%)。因為使用溶血栓藥物對於動脈之再通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後續有許多專家嘗試使用機械式之方式(如使用微導管、導線或囊球擴張術)將血塊/血栓碎裂成小塊,以增加藥物溶栓之效益。使用藥物溶栓之缺點是溶栓藥物有可能增加或造成腦出血,血管再通率無法達到預期,最主要原因之一是造成的小塊血栓可能會移位至遠端將小動脈堵住,因此無法明顯改善腦血管缺血性之現狀。其後有論文報告使用支架置放術將堵塞動脈打通,但血栓有可能存留於血管壁或移位至遠側動脈。與溶栓相較,經動脈血栓取出(intra-arterial thrombectomy, IAT)是將堵塞動脈打通較實際及有效方法。

於西元2005年機械式取栓器材開始應用於中、大型動脈堵住之AIS,早期器材微MERCI(Mechanical Embolus Removal In Cerebral Ischemia)此器材設計成如開紅酒瓶之螺旋狀柔軟金屬器材,將其置放後血栓內,再將血栓取出血管。此機械式取栓之優點為取栓時間短(小於1小時),堵塞動脈再通率大約為48~69%。使用MERCI移除動脈之病例,約有30%患者有良好之預後(mRs<=2)。使用此器材及控制組之死亡率分別為33%及55%。在2006年,一種新的取栓器材Penumbra經過美國FDA核可使用於AIS之患者,此取栓方式是將較粗5或6F之柔軟導管置放於堵塞動脈內,經由機器抽取方式將血栓移出,將堵塞動脈打通。為增加血栓取出之機會,可使用器械(separator)將血栓/血塊攪碎以增加血栓取出之機會。此抽取式取栓之方式,可將堵塞打通之機會可達到100%。有良好之預後(mRs<=2)之比例約為45%,但是病患死亡之比例為45%。作者歸因於病患較嚴重之腦缺血,死亡歸因於自然病程,而與技術及器材無關。

在2012年開始使用stent-retriever取栓。最近2年內有5個前瞻性,雙盲人體試驗(MRCLEAN、REVASCAT、ESCAPE、SWIFT PRIME、EXTEND-IA)及其他類似研究,比較控制組(IV tPA)及stent-retriever對於AIS之預後,此5個人體試驗其結果為良好之動脈再通率(TICI)可以達到54%~88%(圖1,2),90天能自主生活(mRs<=2)之比率為33%~71%。這些人體試驗皆證明stent-retriever對於堵塞動脈之良好再通率,病人90天之預後皆較控制組佳(90天,自主生活比率為19%~40%),且在統計學上有明顯之差異。因此從2014年後,在中、大型動脈堵塞之AIS之患者使用取栓器材治療已經變成歐美先進國家治療AIS之標準步驟。在2014年生產Penumbra之公司亦發展出更柔軟,抽取血栓更有效之方式之導管。總之不論是stent-retriever或是thrombo-aspiration在治療AIS之患者,其預後之併發症皆較先前之溶栓,取栓取材佳。

IAT治療AIS之適應症。首先須做brain CT先排除顱內出血。病患症狀出現時間在前循環(內頸動脈區域)應少於8小時、後循環(椎動脈-基底動脈區域)少於12小時,病患需大於18歲,NIHSS Score介於6至30,CTA證實有中、大型動脈堵住(如ICA、 M1-2 of MCA、A1-2 of ACA)至於是否須做CT、MR Perfusion study以檢視是有penumbra則由負責醫師決定。除此之外亦有論文發表計算CT的ASPECT score須大於或等於6~7分,則執行IAT之病患預後較佳。

病患流程,病患於急診室內,由病史知道病患是AIS且有可能做IAT則經由急診快速通道通知神經內科做評估,神經放射介入科standby,儘速做brain CT如CT證實為顱內出血,則排除做IAT,如無顱內出血,則做CTA已證實是否有中、大型腦血管堵住,如有則立即送病患至血管攝影室做IAT。

急性缺血性中風經動脈取栓器械。可分為兩種類,第一類是使用支架取栓(stent-retriever),另一類是使用抽取方式(thrombo-aspiration, reperfusion catheter)。支架取栓方式是將取栓支架經由導引導管及微導管通過血栓部位至通暢之動脈分枝,可經由微導管注射顯影劑證實。支架應覆蓋及超過血栓堵住枝動脈部位,接著將支架張開5至10分鐘,讓血栓/血塊能滲入支架內。之後將微導管及支架拔出體外,移除微導管及支架同時,須同時用50~60cc空針在導引導管抽吸,防止血栓/血塊從支架脫落、移位至遠端動脈造成動脈堵住,造成新區域缺血性中風。支架取栓方式之優點是此取栓方式經過至少5個前瞻性研究證實其有效性,支架亦可移除較遠端動脈堵住(M2 of MCA、A2 of ACA、P2 of PCA),其缺點是微導管須置放於堵塞部位動脈後端,執行此步驟因無顯影劑導引(roadmap guiding),有可能在置放微導管時造成動脈剝離或破裂造成腦出血。文獻亦有報導在取栓過程有7~9%血栓碎片有可能移位至遠端動脈造成新區域的缺血性中風。支架取栓對於較長段血栓有時無法將其完整取出。另一類經動脈取栓方式是抽取方式(thrombo-aspiration),做法是藉由設計柔較可深入顱內動脈之導管,將其置放於血栓/血塊內,藉由機器或手執空針抽取方式,將血塊抽出,使動脈再度通暢。至於選取支架取栓或抽取式取栓之方式,因執行醫師而異,基本上支架取栓較適用於中型動脈(M2 of MCA、A1-2 of ACA、P1-2 of PCA)及血栓範圍及長度較小(支架長度,最長3公分)相對於抽取式取栓方式較適用於大動脈(ICA、BA、VA)及大範圍及較長之血栓。

病人之預後與動脈是否有通暢及通暢度有關,動脈愈通暢(75%~100%, TICI 2b3)則病患預後較好。但動脈通暢度好不能保證病患ㄧ定有好的預後,但動脈不通暢及通暢不佳(TICI 0-1)病患預後通常不好。應早將動脈血栓取出,預後愈好。在病患術後照護及影像追蹤,術後應立即做Brain CT以確定是否有腦出血之併發症。治療後病人移至神經加護中心做缺血性中風之例行照護,並於取栓手術後24小時做CT以確定是否有腦出血。

 

結論:AIS使用IAT治療在歐美先進國家已成為例行治療。因此治療方式有其急迫性及即時性,因此,有關醫護人員必須24小時全日待命。建立急診快速處理流程,加速篩檢病患,減少縮短病患在急診室滯留時間以增加治療效果。同時如何訓練合格及充足醫療人員執行此項治療亦是國內須重視之議題。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高雄榮總醫訊 民國97年3月 第十一卷第三期]

 

小明是一位小一學生。入學幾個月後,母親就接到導師的電話,表示小明似乎在學校裡出了一些狀況:上課常不專心,課堂中跟同學嬉鬧,或者玩弄自己的物品。下課後跟同學玩在一起,也常吵架或引發同學不悅,導致人際關係差。所以導師建議媽媽帶小明至醫院評估上述問題,看看是否有「過動症」的情形。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好發於學童的一種疾病,發生率約略是百分之三至七。它的核心症狀分為三群:專注力缺乏、過動、及衝動行為,而且常在入小學前就有症狀。常見到這類患童在課堂上不專心、坐不住。喜歡跟同學互動,但是常無法保持該有的分際,所以容易惹惱同學。回家後寫作業要人盯,否則容易離開座位打電動遊戲或看電視。東西也長遺失,常需添購新的文具。幼稚園時可能只有一些症狀,可是等小學漸漸需要花更多專注度在課業上時,其表現就會更顯著。某些幼童可能智力是不錯的,但當課業要求更高時(如小六升國一),他的嚴重不專心可能還是會暴露出來。若未加治療可能導致學童對學業失去興趣及信心,人際關係也會惡化。更有甚者,變成問題少年,加入幫派或吸毒尋求另一種成就感,演變成社會問題。

 

目前研究顯示ADHD是種腦功能障礙的疾患,所以服藥控制可以有不錯的療效。而藥物之外行為治療、家長衛教更是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大約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患童症狀會持續至成年,而目前成人注意力缺失的問題亦是臨床注目焦點。所以及早轉介兒童精神科醫師處理,才不易讓「小小磨娘精」長大後變成問題青年。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特殊教育季刊  中華民國一○六年九月  第144期】

 

二、溝通異常銀髮族健康照護文件閱讀能力及相關考量

講者是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的兼任教授Jennifer Gilligan博士與博士生Samantha Morgan。健康文件閱讀能力是指個人透過閱讀方式獲取基本健康訊息的程度,這項能力與個人在健康面向要做的適當決定有關。很多人不具備這項能力,以致不能從健康照護的文字訊息中得到最大效益,因此識字能力在健康照護中有其重要角色;這項能力較弱者包括低智能者、銀髮族、外國人、言語或語言異常者等。

一些因素使銀髮族落入健康照護文件閱讀高風險群,例如:認知缺失、聽力損失、視覺功能下降等,如何改進?講者建議必須在聽語專業人員的學術培育課程中加入相關課程,學習如何有效促進與銀髮族患者的溝通,並且採用患者本位的諮商。此外,講者建議了幾個重要原則:

(一)簡明的語言(plain language)

用口頭或文字呈現訊息,口頭表達要緩慢、清晰、避免使用術語、把訊息切成較短的句子,採用文字方式時,印刷或網頁都可,要注意字的大小以及與背景的顏色對比。

(二)檢核患者對訊息是否正確理解:

要患者重複剛才對他說過的訊息、避免用是或否的問句檢核患者的理解度。

(三)決策輔助:

協助患者設計決策表,列出不同選項的優勢與劣勢,仔細檢查後才做決定。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高雄榮總醫訊 民國98年1月 第十二卷第一期]

 

Down Syndrome(唐氏症)俗稱蒙古癡呆症,為最常見的一種染色體異常疾病,原因為第二十一對染色體多出一個所造成。唐氏症胎兒除了會有智力發展障礙外,常伴有其他器官的先天異常,因此唐氏症胎兒的醫療照護,將長期造成家人嚴重的經濟及精神上的負擔。

 

根據研究台灣唐氏症的發生率為每千人有1.18個(1/848),由於34歲以上孕婦(高齡產婦)生下唐氏症的機率為20歲年輕孕婦的4倍而造成高齡產婦才會生下唐氏兒的錯誤觀念。其實每位孕婦都可能生下唐氏兒,只是機率大小不同,根據目前文獻報告80%的唐氏兒由34歲以下年輕孕婦所生下,故對年輕孕婦的產前母血唐氏症篩檢更顯重要。

 

本院在例行產前血液檢查中的產前母血唐氏症篩檢為在妊娠第二期(15-18週間)抽取母親血液,測量其血液中AFP(甲型胎兒蛋白)及FREE \beta  -hCG(游離型貝它人類絨毛膜性促腺激素)值的變化並加上孕婦年齡、體重、身高、有無糖尿病、是否為雙胞胎等危險因素後,配合超音波檢查胎兒發育週數,經由電腦程式評估該孕婦可能產下唐氏兒及神經管缺損的機率。透過此項檢查可篩檢出約70%的唐氏兒。其判讀結果為:

 

甲型胎兒球蛋白的判讀:   

數值過高:

1.胎兒可能患有神經管缺損,腹壁缺損,先天性腎臟病變或唐氏症

2.實際週數較估算的週數為多

3.多胞胎

4.胎死腹中

5.胎兒出血

6.胎兒皮膚缺損

7.同族免疫

8.孕婦的肝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腫瘤等。

數值過低:

1.胎兒可能患有唐氏症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