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甫上任即宣佈南向政策,加上中國經濟放緩,所以很多台灣公司都開始佈局越南、印度等來發掘新藍海,但是新南向政策和投資中國比較起來,其實是困難許多,第一,語言文化問題,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語言文化,不像台灣和中國之間部份文化語言相通;第二,多政府多政策多法令,一旦不符合標準,可能將如同台塑石化那般損失慘重。
南向,是藍海也是挑戰,工商時報指出:「東協經濟共同體中產階級快速增長,其6.2億人口商機龐大,未來10年經濟成長指數,預估每年可達5~6%,據谷歌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的最新聯合調查顯示,東南亞未來10年網路經濟,將增加6倍,達2,000億美元,足證東南亞電商市場具爆發力。」雖然一來,我國尚未加入TPP,出口東南亞的關稅降不下來,難同其他有關稅優惠的國家競爭(如大陸),二來某些東南亞國家時常有排華事件發生,一旦因此停工甚至造成傷亡,都是一件憾事。
但即使如此,光是看科技大廠紛赴印度設廠、或是有此計畫的情況來看,也可以知道東南亞,或者單說印度一個國家,是十分有潛力可開發的市場,並且開發勢在必行。
來看印度,已經連續兩年維持7%以上的GDP成長率,2015更是首度超越中國大陸,呈現黃金交叉。印度的外需依賴度不高內需高,是拉動印度經濟成長的主因,低物價低油價帶動消費,且為了提振經濟,印度央行自2015一月以來已實施五次降息。
印度不但市場大,工程師人才多而且精通英語,印度總理莫迪勵精圖治,對外政策態度開放,也比其他東南亞國家佔些優勢。
不但台灣對印度有興趣,對岸也燃起對印度的熱情,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劇增,種種熱錢湧入印度,說印度的黃金十年已然開始也不為過。
可以從人均GDP看出一些端倪:
「新興市場的增長在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後將出現放緩,達到1萬美元之後將呈現越來越艱難的傾向。中國經濟在人均GDP達到7000美元之後出現減速。巴西雖然在2010年跨越了人均GDP1萬美元的大關,但2015年人均GDP反而下滑至8500美元左右。」
據IMF統計,僅管盧比下跌,印度的人均GDP在2015年達到1700美元,離五千美元尚遠,純論投資,對印度有興趣的投資人仍然可以大膽投資印度。
*部份內容摘自工商時報以及日經中文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