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的進程》
德國南部多山,現代德語的源頭也是來自德國南部,早期各地德語發音不同,也沒有文字,日耳曼語是日耳曼民族歷史上的早期語言,「德語」則直至786年才首次出現,作為東法蘭克人的民族語言。古日耳曼語(古代高地德語和中古高地德語)從最初的氏族語言、部落與部落間的部落語言互相交流(聯姻或戰爭),隨著日耳曼民族與非日耳曼民族的商業往來與不斷融合,來自其他語言的外來語的加入,形成部族語言。
「德語(Deutch)」這個詞彙出現於8世紀末到11世紀之間,最初純粹只有語言上的意義,之後才有了政治意義,在962年鄂圖一世成立「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之後,「德意志」才正式成為一個國家的名稱。前德國語言(即古日耳曼語)時期可分為二期:古代高地德語以及中古高地德語,由高地德語輔音發音的變化(如g變成k,b變成p),形成「古代高地德語」,此時開始有了書面文字,對於掌握拉丁語的教會形成了威脅,拉丁語早期(公元前五世紀,即鐵器時代開始的時期的「拉丁文化」的語言)屬於凱爾特人的語言,和說日耳曼語的日耳曼人之間主要以語言來區分彼此。
關於凱爾特人的歷史,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最早稱住在多瑙河上游的部族為「凱爾特人」,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統帥凱薩在其著作《高盧戰記》中也提到了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的區別,不幸的是,關於凱爾特人以及日耳曼部族的史料大部分都失傳了。
11到14世紀流行的德語是中古高地德語,其與古代高地德語的差異也是輔音的變化,在古代高地德語的字尾元音e讀音顯著,在中古高地德語時此讀音逐漸消失。然而此時也是十字軍東征時期,歐洲的日耳曼人接觸到大量的外來語,詞彙也由於14和15世紀城市經濟和市民社交生活的發展而愈來愈豐富,比如來自法語的「您」,以及來自手工藝業、行會、貿易等企業的商業術語。此時中古高地德語並未統一,然而民間開始試圖以德語代替拉丁語作為書面語言,1235年已有第一份用德語寫的皇帝文件,1314年到1347年的巴伐利亞國王首相府文件也用德語書寫,查理四世統治時期則明令公文須用德文書寫。
近代德語則是由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創造的語言,形成於16世紀,由於南部德意志與義大利的貿易城市商業往來頻繁,此時的早期高地德語深受義大利語影響,出現了如同「銀行(Bank)」、「破產(Bankrott)」、「結算(Bilanz)」和「風險(Risiko)」等等詞彙。新高地德語成熟之後,包容了德國高地和低地的方言俚語,以及整合上下法蘭克、上下薩克森、萊茵、屠林根、巴伐利亞、阿雷曼的德語方言,並去除了商業貿易和社交詞彙。
為了達成宗教改革的目的,馬丁路德把《聖經》由拉丁語譯成德語,蒐羅了高地德語、低地德語和中部地區德語中的詞彙與用語並純化,為了讓大眾容易理解,他選用的德語用字普遍、發音清晰,無意中讓德語達到高度統一的境界,詩人海涅對馬丁路德的評論十分中肯:「路德的語言在幾年間便普及到全德意志,並被提升為共同的書面語言。」近代德語跨越了地域、政治與宗教上的鴻溝,完成了語言意義上的統一,對於民族統一的先導,其意義重大。
資料來源:德國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