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聽力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灣人隨著台灣生活品質提升、少子化以及步入老齡社會,工作年齡延長,也開始關心起長照議題與早療議題,對於醫療品質的要求除了「有」之外,更開始要求「好」,這是一種當代的社會趨勢,老也要老得「有尊嚴」與「有品質」!

 

image

 

尊嚴與品質的第一步,就是維持年輕時擁有的各項能力,除了體力腦力之外,更開始要求五感的維持:眼耳口鼻身,分別對應著: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與本體覺,其中,視覺與聽覺對於工作與生活來說格外地重要,而聽覺更是人類自出生以來最重要的學習模式,有了聽覺才會發展出口語,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以口語與他人溝通,因此聽覺的維持對於老化者而言是最為重要的能力。

 

image

 

偏偏聽力不像視力,能夠倚靠輔具矯正良好,聽力一旦惡化就無法回復,即使目前台灣對於聽力損失已有助聽輔具與人工耳蝸的輔助,然而效果畢竟不如眼鏡之於近遠視的良好矯正作用,有些人配戴助聽輔具會不時聽見刺耳的回饋音,有些人即使植入人工耳蝸,因為已經過了早療最佳時期,所以發展出的口語也不如一般聽常之人。

 

也因此,我們平日便應該保護好照顧好我們的聽力,畢竟以1/1000的先天性聽損高盛行率來說,生來擁有優良聽力的人,其實已經站在人生起跑點上的制高點。

 

在配戴植入輔具以前,我們必須進行一連串的聽力檢查,然而,聽力檢查並不像想像中那樣,由醫生拿著耳鏡檢查你的耳朵(我們又稱為「外耳」),說了一句:「無異狀。」就大功告成,真正的聽力檢查檢查的不只是外耳,而是檢查由空氣中的音波到大腦中間一連串的通道是否暢通,這句話的意思也代表,我們不是倚靠我們的耳朵來「聽」聲音,真正「聽」見聲音的其實是我們的大腦!

 

附圖是澳門聾人協會出品的純音聽力圖,標準全世界皆然。聽力圖的橫軸是聲音的頻率,愈往右與高頻率,愈往左愈低頻率,以赫茲(Hz)為單位,聽力圖的縱軸則是聲音的音強大小,愈往上愈小音量,愈往下愈大音量,以分貝(dB)為單位。一般常規檢查會測量氣導聽力由250到8000 Hz的頻率,以及500到4000 Hz的骨導聽力,頻率與頻率中間的差距為一音倍頻程,關於倍頻程的解釋,我們可以想像成是差距鋼琴的一個八度音。

 

image

 

聽力損失的程度的解釋則如下:一般正常聽人的聽力理論上要在25 dB HL以內,這裡的HL是「相對聽力大小」的概念,由「絕對聽力大小」的概念延伸而來,由於每個頻率都有其最低絕對聽力大小,為了方便統計,科學家把每個頻率的最低絕對聽力大小都設為0 dB HL,也因此拉平了聽力圖的初始設定值,科學的創新增加了臨床上的方便,我們因此發展了一套聽力圖的測量法與解釋模式。回歸主題,在25 dB HL以上的聽力程度,臨床上規定為屬於「聽力損失」,由輕度到極重度。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419389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w3E7xw?utm_source=copyshare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st.finmaster.com/news/5f35f15bdedcb01c891b7556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kknews.cc/science/5xb45x8.html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heho.com.tw/archives/24587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10/3/n10756994.htm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腹中胎兒會被噪音嚇到嗎?3招避免聽覺傷害: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9/10/n10704519.htm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特殊教育季刊  中華民國一○六年九月  第144期】

 

三、中樞聽覺處理異常者的雙耳異訊訓練

講者Terri Bellis博士是這個領域的知名學者,很多人都熟悉她的著作「學校系統中樞聽覺處理異常的評估與經營」(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central audio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the educational setting)。聆聽涉及多種聽覺處理能力,包括雙耳分離、雙耳統整、聽覺閉鎖、時序類型、時序處理等,而前兩項的缺失會表現在雙耳異訊的測驗與噪音情境聆聽語音的測驗中。

Kimura(引自Bellis, 2011, p56-57, 1961)提出雙耳異訊模式的生理機制,若兩耳給的聽覺刺激不相同,同側的路徑會被抑制,對側較強,換言之,右耳的語音刺激會送到左大腦、而左耳則是送到右大腦,因為語言處理是在左大腦,所以右大腦的訊息還要透過胼胝體傳到左大腦。由於左右耳傳導路徑的直接程度不同(左耳的訊息送到右大腦之後還要再傳到左大腦),右耳得分因此較高,稱做右耳優勢;98%的右手用者與85%的左手偏用者都是左大腦優勢。

中樞聽覺處理異常者的補救方案中,針對缺失的聽覺處理能力做聽覺訓練(Deficit Specific Auditory Training)是學界與臨床界的共識,也就是採用由下而上的方式做聆聽練習。Bellis博士指出,雙耳異訊的聽覺訓練,會促進多種能力,例如雙耳異訊的聆聽與噪音中的語音聆聽等。

如果個案雙耳異訊測驗得分在平均數兩個標準差以下,個案史與行為表現也顯示相關聆聽表現的缺失,那麼就可進行雙耳異訊的聽覺練習。市面上很欠缺這類軟體與訓練材料,Bellis博士與她的團隊建議了兩種方式,以孩童與成人實驗後都證明有其效果。方法一是以兩個平板電腦(或聲音播放器)做雙耳異訊聽覺訓練,電腦中先存妥故事錄音檔(最好是個案感興趣的故事),拿一組耳機左右各自連接著這兩個平板電腦,雙耳異訊測驗得分較差的一耳稱做弱耳(即目標耳),目標耳的音量比較大聲(能聽清楚但是舒適的程度),對側耳的音量則較弱(只要聽得到即可),要個案專注於目標耳的訊息,忽略另一耳。兩耳可以聽同一章的不同段落、或是不同章節、或是不同書籍;兩耳的音量設定每二至三天更動一次,原則是降低目標耳的音量,提高對側耳的音量,如果個案表示有困難,就回到前一個聆聽的音量。練習的頻率是每週五次,每次30分鐘,進行六週,如果是要探討成效,訓練前與六週結束時各做一次測驗,將前後測的分數互做比較。過程中,老師與父母可協助監控,例如父母也同時聽,之後停止播音,問個案一些與前一段故事細節相關的問題。方法二是採用Bellis博士及其團隊發展的電腦動畫,以付費方式線上使用。

Bellis博士提醒大家,雙耳異訊聽覺訓練可能只對部分類型的中樞聽覺處理異常者有效,右大腦劣勢者可能不適用於這個方法,因此先診斷,了解問題所在,之後才選定目標耳與特定的聽覺處理方式做訓練。雙耳異訊聽覺訓練未來的使用對象可能可以擴大到下列對象:助聽器使用者、胎兒酒精譜系異常者、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者、其他執行功能缺失者、智能缺失者、精神分裂症者等。

 

四、以證據引領實務的理念來驗證助聽器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Ruth Bentler博士提出多個欠缺實證但卻在臨床上奉為圭臬的實務,其實無論是否是聽語領域,都有這類實例,例如以放血治療疾病、吸食鴉片治病、以葡萄糖胺和軟骨素治療關節痛、或是在助聽器配置的過程測試言語聽辨能力,後來經過實驗證明有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放血治療疾病、吸食鴉片),有的是與安慰劑的效果無異(葡萄糖胺和軟骨素),有的是不具參考價值(在助聽器配置過程做言語聽辨能力的測驗),這表示我們在臨床實務中的操作,必須以證據來引導。

助聽器特殊功能可以用不同層級的證據來呈現,(一)聲學物理學面向:這項功能的邏輯運算是甚麼?哪些參數會影響其功能?(二)設計的功效(efficacy):在預設的環境中,我們從這個設計會得到甚麼效果?或是在實驗室中我們會得到甚麼效果?(三)設計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在真實世界中,我們從這個設計會得到甚麼效果?或是在真實世界中我們會得到甚麼效果?(四)這項設計的效率如何(efficiency)?講者的實驗室這些年來多次針對新上市的助聽器特殊功能進行第一至第三項的分析,本次的報告她談到方向性麥克風、噪音削除、以及頻率轉置的驗證結果。

在實驗室中,方向性麥克風的使用與不使用,其差異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但是在真實世界中,方向性麥克風的使用與不使用則沒有差異,可能的原因是個案在真實世界中併用了視聽覺,而他們的研究也確實證明,在實驗室中如果併用視聽覺,其語音表現不會由於方向性麥克風的使用而有不同。除了探討視聽覺對於方向性麥克風的聆聽效應,年齡也被探討。在實驗室中,方向性麥克風的使用沒有年齡效應,但是真實世界則有,年齡長者,其效果較差,可能的原因是生活型態改變,需求降低。

噪音削除是近年來發展的助聽器特殊功能之一,無論是功效或有效性都有很好的實驗數據佐證。

頻率轉置也是近年來發展的助聽器特殊功能之一,講者指出我們在這個部分的佐證不夠,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去提供聲學物理學面向的證據。目前的研究發現頻率轉置助聽器所提供的助益,並不顯著高於傳統助聽器;無論是在安靜中或噪音中,用或不用助聽器中的頻率轉置功能,並沒有在聆聽表現方面造成顯著差異;在功效或有效性的方面,都還等待著實驗數據的佐證。

 

五、預防噪音之傷害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Deanna Meinke博士提出了四個預防噪音傷害的建議:(一)避免去高噪音場所,(二)在高噪音情境戴防音護具,(三)高噪音情境使用雙重防護,即耳塞加耳罩,(四)如果高噪音情境的聆聽很重要,那麼可考慮使用音量調適型的防音護具(level-dependent hearing protection device)。

 

六、新開發的嬰兒言語聽辨測驗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特殊教育季刊  中華民國一○六年九月第144期】

 

壹、前言

從人數與會議規模而言,美國聽語學會辦理的年度會議一直都是全世界聽語領域最盛大的會議,2015年11月11日至14日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會議中心舉行,吸引了至少13000位聽力師與語言治療師與會,主題是「改變心智、改變生活、引領向前」(changing minds, changing lives, leading the way)。

開幕式中大會主席Judith Page博士以本次會期的主題期勉與會者,呼籲大家發揮影響力,扛起領導者的角色(無論在何處,也無論事情大小),持續為這個專業奮鬥。開幕式的專題演講者是心理學博士McGonigal女士,她的專長是將心理學、神經科學與醫學的最新研究結果轉化成日常生活中可使用的策略,以之促進個人的健康、快樂與成功;她以自己最近寫的一本暢銷書“壓力有其正向的一面The upside of stress”做為演講內容,說明人們來自壓力的成長力(精神恢復力或回彈力)其實與心智能力相關(相信自己有改變事實的信念)。因此,她倡議要擁抱壓力,因為它會使我們更強大、更聰明、並且更快樂;講者也以民間信仰做例子說明壓力會帶來動力與成長,她指出千手觀音與11個頭的印度神之所以會長出那麼多手與頭是因為他們關注到很多事情,並且想要將那些難題都解決,因此她得到的啟示是,如果我們關注一些事物並且感受到壓力,就有機會完成這些事情及其挑戰;大腦是在經驗中學習,具有神經可塑性,也就是給予有挑戰的刺激,會帶來大腦神經的改變;逆境本身雖是不好的經驗,但卻是學習與成長的契機,只要願意,我們就有可能在受苦之後,得到成長;講者鼓勵大家下一次因為壓力而不舒服時,務必要告訴自己壓力不是全然不好,它也會帶來正向的變化。以下摘紀會議中幾個重要議題。

 

一、耳鳴患者的照護

主講者是克利夫蘭中心的兩位博士Craig Newman 以及Sharon Sandridge。主觀的耳鳴是指沒有外在的聲源卻有聲音的感知,影響10-15%的成年人,其中20%的人需要臨床治療。與耳鳴常一起被提到的是聲音過敏症(hypercusis)與聲音恐懼症(misophonia),前者是對中等響度的聲音有無法忍受的強烈反應,耳鳴者中有40%此現象;後者則是對聲音的反感現象。

過去,聽力師的培育過程中由於欠缺耳鳴的專業培訓,因此很多聽力師不了解耳鳴的病理與研究證據,也不清楚耳鳴的治療方法,因此很少提供耳鳴服務。但是聽力師的知識、能力、對聽覺系統與助聽輔具的理解、與其他專業的合作關係,若要提供耳鳴患者評估與治療,其實是很適合的人選。

講者提醒大家在臨床中不要忽略「患者期望治療」(Patient Expectation Therapy),也就是患者如果對你有信心,治療就會有效果,所以聽力師要展現出知識、專業、同理心、清晰的治療計畫、對狀況有所掌控、避免模糊不清的語詞、以及真誠地關心患者。

耳鳴是症狀而不是疾病,並且不等於耳朵功能異常,因為肌肉、牙齒、耳朵受傷、姿勢、以及頭部的控制,都會引起耳鳴(例如將下巴前伸再縮回,重複做幾次,多數人都會感受到前伸的動作會讓耳鳴變得比較大聲)。耳鳴治療的目標不是治癒,而是成功的管理。耳鳴治療的一般目標是要協助患者對耳鳴有所掌控、適當管理情緒反應、讓耳鳴變成中性的聲音而不是成為引起警戒或注意力的聲音、以及採用務實的態度期待耳鳴治療的結果。

新的患者到該中心時,都會要接受三個小時的初訪與接受團隊多位專業成員的篩檢,之後透過團體方式為患者增能、澄清疑問、去迷思、以及提供訊息等。

該中心的訊息諮商模式涵蓋了耳鳴的發生率、生理、源頭、模式、後果與情緒反應等,並且也強調耳鳴的問題不在於耳鳴本身,而是患者對耳鳴的反應。比較特別的是該中心為諮商發展了一套電腦化的軟體,以及當他們說明耳鳴的成因時,會要患者假想自己的耳朵是個生理麥克風,一旦聲音傳來,大腦就會開始偵測,到後來大腦會持續關注這個聲音而無法忽略,於是負面心理反應(情緒反應)出現,也就是邊緣系統加入戰局(例如不能專心、失望、挫折、或生氣),甚至生理也有反應(例如失眠),或是出現社會心理反應(例如退縮),這些社會與生心理反應與耳鳴一起出現,大腦被訓練成只要每一次偵測到耳鳴,就帶出社會、生理與心理反應。因此治療的目標是舒適、不再注意耳鳴,而不是治癒,一旦適應(adapt),等同於習慣了這個聲音(habituation),大腦就不再持續警戒。

諮商的目的是提供訊息與事實,透過患者對真相的了解以及相關知識的具備,最終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各項行動,例如:讓患者了解我們的知覺是來自對比而不是絕對值,點燃一支蠟燭於暗室,其光感不同於在白晝點燃,所以如果能豐富我們周圍的聲音,耳鳴的感知相對會下降,因此要讓聲音充滿在生活中(放鬆的音樂比白噪音好);又例如,讓患者明瞭睡眠衛生的相關訊息,像是洗熱水澡放鬆身體、睡前不吃喝含咖啡因的食物及飲料等。

團隊成員的評估大約用到1.5小時,參與人員包括耳鼻喉科醫師、牙醫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師、以及聽力師等,除了篩檢也提供知識與訊息給患者。耳鼻喉科醫師主要是排除醫療手術方面的疑慮;牙醫師的評估是要知道是否有顳顎症候群,如果有此症狀,就要戴牙齒矯正器;心理師則是了解並且澄清患者的想法,教患者不要用以偏概全的方式去描述自己的現況(認為生活糟透了,但其實並不是全部的時候都很糟糕;認為耳鳴部會消失,其實還是有些時候部會感受到耳鳴),採用的技術包括意識關注法(mindfulness)、想像法、歸因控制法、放鬆運動等;聽力師則是讓患者明瞭坊間有多種不同的聲音豐富裝置,並且提供患者睡眠、飲食、減少壓力、以及與放鬆有關的建議等。

三小時的初訪與篩檢後,接著是評估,內容很廣:1.六頁的個案史:題目包括耳鳴的本質(耳鳴的音高、響度、位置、品質等)與影響耳鳴的因素;2.聽力相關的問題:有無聽力損失、有無個人輔具、在噪音中有無使用護具、有無耳鳴伴隨聲音過敏症或聲音恐懼症的共病現象);3.社會心理與功能議題:煩躁、分心、失望、挫折、生氣、沮喪、自殺、以及社交干擾等;4.一般健康史、藥物史、及醫療史等;5.耳鳴醫學評估。

耳鳴醫學評估的目的是要明瞭耳鳴的類型以及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但是講者Newman博士提到,他近年來用在耳鳴聲學評估的時間大幅縮短,倒是將較多的時間放在治療層面。聲學評估包括下列各項:

(一)耳鳴音調匹配:

在對側耳以10dBSL的音量播放刺激音,用二選一強迫法找出耳鳴的音調。講者認為多數耳鳴患者的音調都是3kHz,並且如果音調是在6kHz以下,通常苦惱較少。

(二)耳鳴響度匹配: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高雄榮總醫訊 民國98年1月 第十二卷第一期]

 

助聽器在這十幾年來經過了許多突破及改變,從早期類比式助聽器改變為現在的數位化助聽器,早期的類比式助聽器就是單純的將聲音放大,它運作的原理是將進入的聲音轉換成電壓加以放大,再將訊息轉換為聲音,並輸出至受化器(喇叭)而聽到聲音,現今的數位化助聽器是利用進入的聲音轉換成一連串的數字,再由訊號處理器將這些數字運算後再轉換為聲音,用這種方式來處理,更接近真的聲音,再運用電腦精算後更是精確完美。

 

數位助聽器特色及特殊處理

 

多頻道數量

將所接受的語言頻譜分割成數個頻道,容許在每個頻道中,運用數位技術來提供不同的增益及壓縮。透過各個頻率的語音大小和音頻,做適當調整,使配戴者能聽到但有不會覺得不舒適,且能有效消除環境中噪音的干擾,使配戴者聽的清楚,又聽得舒適。

 

多組不同環境設定

日常生活中配戴者,會因不同的需求環境,而有不同的聆聽需求,在安靜的環境中,要求聲音清晰度;吵雜環境中,要求聲音的舒適度及訊噪比的提升;而欣賞音樂時,則要求旋律音調的完整呈現。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需求,而數位助聽器則可依使用者需求來做適當的設定及調整。

 

方向性麥克風

方向性麥克風的功能,可使配戴者在吵雜環境中,針對前方說話者的語音放大,而周圍環境噪音減弱,以達到最佳的溝通效果。目前隨著技術進步與改良,方向性麥克風,也能針對移動中的噪音,來做方向性的改變,進而獲得更加的語音訊號,並提升在噪音環境中語音的可辨視度。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助聽器工業不斷地研發改良,未來新一代的助聽器發展趨勢將是透過無線藍芽科技和生活做結合,及利用數位訊號科技的進步,和新一代的聲音處理技術,有效地將各種溝通輔具達到更優質的聆聽效果。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高雄榮總醫訊 民國98年1月 第十二卷第一期]

 

由於科技的進步加上電子產品的普遍化,現代年輕人幾乎人手一台MP3或iPOD,常常音樂不離手,耳機也不離耳,有時為了享受立體環繞音效、或是周遭環境過吵,不自覺地把耳機音量調高,長期下來恐怕已造成聽力受損而不自覺。西元前六百年就有記載錫巴里斯(Sybarites)居民禁止在城市內有金屬工場或養雞場,似乎古代人類就有避免噪音之概念。根據研究顯示,男性在青春期前後就有高頻率的聽力退化;一般而言,女性較男性對聲音的敏感性高,這或許跟荷爾蒙有關係。

 

造成聽力退化常見的原因有老化、噪音及藥物等,在藥物方面如胺基配醣的抗生素、紅黴素、萬古黴素、某些利尿劑、部份抗癌化學藥物及水楊酸等,均有可能造成聽覺神經受損。若在使用藥物期間,發生耳部相關症狀,應立即與醫師及藥師討論。常見噪音來源有下列四大類:

1.工作場所:工廠、工地、機場、車站等。

2.營業場所:餐廳、夜市、公眾場所播音系統等。

3.娛樂場所:舞廳、KTV、PUB、電動遊樂場等。

4.居住環境:電視、音響、吸塵器、排油煙機、交通工具等。

 

人類曝露在音量達一百分貝的環境下若超過四個小時以上,就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聽力受損。因此,職業場所噪音若為八十五分貝,則在未戴耳罩防護下的工作時間不要超過八小時,若噪音為九十分貝則不要超過四小時,若噪音為九十五分貝則以二小時為限。一般民眾可以使用簡單的耳塞,降低一至二十二分貝的音量,若使用防護性耳罩則可減少二十分貝至五十五分貝的音量,當然耳塞加上耳罩可以有加乘的效果,所以建議在長時間搭乘引擎聲響大的交通工具時,可以使用耳塞或耳罩來保護我們的聽力。至於飲食方面,我們可以多多食用杏仁、深海魚、菠菜、乳酪、優格等含氧化劑的食物,減少噪音對聽覺細胞的損害,而紅酒及葡萄汁也是有助益的。

 

預防勝於治療,一旦有聽力方面的問題,應儘早找耳科醫師,接受理學檢查及相關聽力檢查,找出原因並接受治療;若醫師建議配戴助聽器,則不應排斥,以免大腦對語言辨識能力退化,造成與人溝通困難。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高雄榮總醫訊 民國98年1月 第十二卷第一期]

 

三歲的李小弟最近感冒,流了一個禮拜鼻涕,半夜裡忽然哭著醒來,摀著左耳一直喊耳朵痛,一量體溫居然攝氏三十九度,趕快帶去看急診,醫生診斷為急性中耳炎...。

 

五歲的王小妹從幼稚園帶回一張聽力篩檢未通過的轉介通知單,著急的家長帶到門診作聽力檢查,發現是中耳積水影響了聽力...。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在兒童主要是急性中耳炎及積液中耳炎。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發炎,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也是造成兒童聽力受損的原因。常在容易罹患感冒的秋、冬季節發生,以六歲以下的兒童居多。

 

中耳位於鼓膜內側,內有聽小骨負責聲波的傳導。中耳腔經由耳咽管與鼻咽腔相通,兒童的耳咽管比較短而且走向水平,感冒時容易腫脹阻塞,導致中耳累積分泌物,此時若病菌在中耳繁殖,便會導致急性中耳炎的發生。中耳炎的致病機轉常是多重因素造成,包括:感染、耳咽管功能或構造異常、免疫功能不良、過敏、環境因素等。

 

急性中耳炎常伴有感冒症狀,及發燒、躁動不安、耳朵疼痛等等。積液性中耳炎則以聽力障礙來表現,會影響嬰幼兒的語言及認知發展。中耳炎的診斷主要基於主訴症狀,及耳鼻喉科醫師透過充氣耳鏡觀察鼓膜,搭配鼓室圖檢查與聽力學檢查來評估。

 

急性中耳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一般給予7至10天;單純的積液性中耳炎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若合併鼻炎,會考慮加上抗組織胺改善過敏問題,及去充血劑使黏膜消腫,以利中耳腔膿液之排出;若合併鼻竇炎,則使用抗生素的時程應視病況調整。急性中耳炎的耳痛與發燒,通常用藥兩三天之後就會改善。若使用抗生素後仍然高燒不退,中耳腔嚴重積膿,這時除了改用其他抗生素之外,應考慮施行鼓膜切開術以縮短病程。

 

積液性中耳炎約90%在3個月內會自行消除,如果服藥三個月以上仍無改善,再加上傳導性聽力障礙影響小孩子學習,則考慮採取進一步的外科處置,例如鼓膜切開術合併中耳通氣管植入,改善中耳腔的通氣引流;若是反覆性中耳炎患者,可同時對鼻咽的腺樣體作切除術,能降低復發積液性中耳炎的機會。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高雄榮總醫訊 民國98年1月 第十二卷第一期]

『醫生啊,我從昨天早上起床開始右邊的耳朵就都聽不見,而且還會覺得頭暈,耳朵裡面也一直都有嗡嗡的聲音...』
『我從上個禮拜開始就開始覺得頭暈想吐,今天拿起大哥大左邊完全聽不見了,怎麼辦...?』

耳鼻喉科門診或急診裡有這種症狀的病人,每年到了秋冬季節就會開始增加;在臨床上,這一種突然發生的聽力下降情形,我們稱之為突發性耳聾。定義上,病人若是有在三天之內,在三個不同的頻率都發生大於三十分貝的急性的神經聽力障礙,就符合突發性耳聾的診斷;它的年度發生率大約是人口的五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而且多半集中在秋冬,因此發生率其實並不低。

病人最主要的症狀是單側性的急性聽力喪失,但也常常伴隨著高頻率的耳鳴聲音,以及程度不一的暈眩症狀。這些症狀說明了突發性耳聾是源自於內耳神經的異常,而造成的原因有可能是病毒的感染,也可能是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內耳淋巴水腫,或是自體免疫疾病等等,但因為內耳體積很小,並且位於頭骨深部,難以探測,截至目前為止,突發性耳聾的確實成因仍然無法確定;也因為如此,目前對於突發性的耳聾的治療是採用多管齊下的方式,給予多種藥物的綜合療法。但是在目前許多的治療藥物當中,唯一被證實有確實療效的只有類固醇,而其他的藥物多半只有輔助的效果。

傳統的治療方式,一般是在住院當中給予口服或是血管注射類固醇,但因為容易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對於糖尿病、高血壓,或是胃出血等病人,常常無法使用,因而喪失了恢復聽力的機會。現在最新的治療方式是將類固醇直接注射到中耳腔內,如此一來,可以避免許多口服或血管注射類固醇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治療的效果一樣的好,而且不需要住院,所以在治療時病人又多了一項選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治療能夠愈早開始愈好,研究顯示,在症狀發生後一個星期之內接受治療恢復的機會最高,兩個星期之內,效果就比較差,而如果在發生兩個星期之後才開始治療,通常效果就有限。另外,像是中藥、針灸等另類療法,對於病人情緒的舒緩或許有幫助,但目前文獻中,仍無法證明其確實療效。

病人的年紀,身體狀況,有無其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都會影響病人的預後。但是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接受完整的藥物(類固醇)治療療程,病人的聽力恢復比率比不接受治療要明顯高出許多。而開始接受治療的時間,則是越早開始越好。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