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人隨著台灣生活品質提升、少子化以及步入老齡社會,工作年齡延長,也開始關心起長照議題與早療議題,對於醫療品質的要求除了「有」之外,更開始要求「好」,這是一種當代的社會趨勢,老也要老得「有尊嚴」與「有品質」!

 

image

 

尊嚴與品質的第一步,就是維持年輕時擁有的各項能力,除了體力腦力之外,更開始要求五感的維持:眼耳口鼻身,分別對應著: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與本體覺,其中,視覺與聽覺對於工作與生活來說格外地重要,而聽覺更是人類自出生以來最重要的學習模式,有了聽覺才會發展出口語,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以口語與他人溝通,因此聽覺的維持對於老化者而言是最為重要的能力。

 

image

 

偏偏聽力不像視力,能夠倚靠輔具矯正良好,聽力一旦惡化就無法回復,即使目前台灣對於聽力損失已有助聽輔具與人工耳蝸的輔助,然而效果畢竟不如眼鏡之於近遠視的良好矯正作用,有些人配戴助聽輔具會不時聽見刺耳的回饋音,有些人即使植入人工耳蝸,因為已經過了早療最佳時期,所以發展出的口語也不如一般聽常之人。

 

也因此,我們平日便應該保護好照顧好我們的聽力,畢竟以1/1000的先天性聽損高盛行率來說,生來擁有優良聽力的人,其實已經站在人生起跑點上的制高點。

 

在配戴植入輔具以前,我們必須進行一連串的聽力檢查,然而,聽力檢查並不像想像中那樣,由醫生拿著耳鏡檢查你的耳朵(我們又稱為「外耳」),說了一句:「無異狀。」就大功告成,真正的聽力檢查檢查的不只是外耳,而是檢查由空氣中的音波到大腦中間一連串的通道是否暢通,這句話的意思也代表,我們不是倚靠我們的耳朵來「聽」聲音,真正「聽」見聲音的其實是我們的大腦!

 

附圖是澳門聾人協會出品的純音聽力圖,標準全世界皆然。聽力圖的橫軸是聲音的頻率,愈往右與高頻率,愈往左愈低頻率,以赫茲(Hz)為單位,聽力圖的縱軸則是聲音的音強大小,愈往上愈小音量,愈往下愈大音量,以分貝(dB)為單位。一般常規檢查會測量氣導聽力由250到8000 Hz的頻率,以及500到4000 Hz的骨導聽力,頻率與頻率中間的差距為一音倍頻程,關於倍頻程的解釋,我們可以想像成是差距鋼琴的一個八度音。

 

image

 

聽力損失的程度的解釋則如下:一般正常聽人的聽力理論上要在25 dB HL以內,這裡的HL是「相對聽力大小」的概念,由「絕對聽力大小」的概念延伸而來,由於每個頻率都有其最低絕對聽力大小,為了方便統計,科學家把每個頻率的最低絕對聽力大小都設為0 dB HL,也因此拉平了聽力圖的初始設定值,科學的創新增加了臨床上的方便,我們因此發展了一套聽力圖的測量法與解釋模式。回歸主題,在25 dB HL以上的聽力程度,臨床上規定為屬於「聽力損失」,由輕度到極重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18歲以下的孩童,其聽損計算數值與成人不同,由於他們尚在學習階段,因此孩童的正常聽力範圍應該低於15 dB HL。

 

正規醫療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做例行的聽力檢查以了解自己的聽力狀況,進而在日後發現聽力異常的時候能夠及早就醫,每個人最好都要有自己的聽力圖,為自己未來的優良聽力品質立下第一個基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慕沙 的頭像
    慕沙

    沙之天地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