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閱讀咱語言治療的聖經《語言發展導論》翻譯版的過程中,又沿途作了一些心得筆記,在此無償無邏輯地和各位分享:


目前閱讀至第四章第三節——認知與溝通發展的部分。這節架構分為:言語、語言和溝通,只不過Owens老大說了,要把溝通放到後面去講,話說我連語言都還沒有讀到,只能說說言語的知覺和動作控制發展的部分。

所謂的和言語有關的知覺,在這裏講的是聽知覺,也就是你能聽懂多少?這對於一個人的言語發展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且初步的能力,簡單來說,若你聽不懂人話,你也說不出人話。而讓人說出人話,剛好就是我們這一行存在的目的之一啦......離題了。

聽知覺幾歲才開始?其實當你還在子宮裏就已經有了聽知覺,就能聽見你娘說話的聲音,你在出生以前,就已經在接收言語訊號了,新生兒出生之後,已經可以聽辨不同型態的聲音,而且在法國出生的嬰兒似乎比較喜歡聽法語,出生在日本的嬰兒比較喜歡聽日語。

再來是聽辨年表,全抄自Owens翻譯版:
★兩個月大——能聽辨聲音中頻率的改變,例如:從高到低。
★三個月大——更會注意字詞中聲音的類型模式。
★五個月大——可以在有相似的韻律模式中區辨出自己的語言。
★七個月大——聽辨語調的類型,與區分出不同的字詞。
★八個月大——對語言規則敏銳。
★九個月大——會使用韻律和音位線索,來辨別相連話語中的個別語音,開始區辨常見和重覆出現的發音序列。
★11個月大——會辨認同位異音,以及使用個別音素的變化來幫助確認字詞邊界。

這裏可能有些專有名詞是讀者不懂的,一一來解釋吧!

★韻律(prosody)——Owens大大使用了「語言的水流」這個形容詞來解釋韻律,其實就是語言的重音和節奏。
★音素(phoneme)——是有意義聲音的最小語言單位,比如:英文的dog和log之間的對比,中文的「巴」和「趴」之間的對比,另外,「啊」是一個音素,「一」也是一個音素,但「愛」就有兩個音素。
★音位組織(phonotactic organization)——包括音節構造和語音組合。漢語的一個字即為一音節,少數兒化韻由兩個字組成一音節。語音組合即為一個語言中,什麼音只能和什麼音結合,而不能和另一個音結合。
★同位異音——又稱音位變體,每個音位變體略有不同,但這不足以差別到聽起來像另一個音素,比如:重複「啊」十次,每一次發音會因生理因素略有不同。

對於言語知覺的討論在此告一段落,再來,我們來說說言語動作發展。新生兒的發聲是由腦幹和橋腦來控制的,會發出一些主要發自呼氣以及像母音長度的音所組成的反射音,如一些騷動音和哭聲,以及在吸氣和呼氣間產生的像子音及母音皆有的短暫靜態音,如打嗝和吞嚥。當嬰兒愈成熟,這兩種型態的音就愈來愈少。

於是這裏也有年表(月表?)啦~~
★兩個月大——會發出咕咕聲。
★16週大——會出現持續的笑聲。
★三個月大——在回應別人說話。
★五個月大——以子音-母音音節(CV),或母音子音(VC)音節來代替單一音素和基本的母音發音。這個年齡嬰孩所發音的單位,我們稱之為「牙牙學語」(babbling),牙牙學語有社會化特色,嬰孩將會變化音量、音高,以及牙牙學語的速度來吸引人注意。
★六個月大——能發出至少三個母音。
★六到八個月大——出現疊字音牙牙學語(reduplicated babbling),一開始,疊字音的牙牙學語是自我促發的,並非用來和成人進行溝通,但孩童會逐漸使用疊字音牙牙學語在更多情境脈絡中。
★八個月大——開始有鸚鵡式仿說(echolalia)和各式各樣的牙牙學語(variegated babbling),echolalia出現時,會帶有手勢和音調。Variegated babbling時,相鄰和連續的音節還沒有辦法區分,但疊字音牙牙學語變得較少由自我促發,多在和成人玩模仿遊戲時會出現。
★九個月大——在發音連結上有明確的增長,改變首先發生在語調的模式,這稱為亂語(jargon),它是由長串的不清晰語言,以及類似成人說話的音韻和語調模式組合而成的。
★一歲——發展出第一個字。

關於牙牙學語,再補充一點,Owens如是說,那就是它是很吃聽力的,有聽損的小孩在一開始雖然也會出現牙牙學語,但是在子音的部分會慢慢地減少,尤其在八個月大後,聽常孩子逐漸地發出真正的子音,聽障的孩子卻在這方面增長甚少。雖然聽障孩子會一直持續牙牙學語到上學的年紀,但若無介入引導,他們的語音資料庫可能無法擴展。

在稍微了解了一點嬰幼兒如何產生言語的奧祕之後,您們是不是也開始對你周遭的嬰兒感興趣了呢?想幫助他們更快發展出言語,不二法門就是多多陪他們,和他們說話,給他們你最燦爛的招牌笑容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慕沙 的頭像
    慕沙

    沙之天地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