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的英文書翻譯,和看完一本英文書之後寫下的好心得有何不同?翻譯要翻譯得好,奠基於譯者對於該本書的強大背景知識和語文能力;看書後寫下的心得,則屬於一種知識的再發現,不一定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只需要理解字彙文法,以及擁有熱忱的求知欲。翻譯的基礎在於原來的文本,心得的寫作則可以天馬行空,也因此,心得市場迅速地掘起,進入的門檻較翻譯市場,也低得多。
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看完一整本原文,也因此,我多數只能倚靠翻譯。然而,譯者的背景知識一定足夠嗎?他或她對文本的理解一定正確嗎?閱讀心得,在某種程度上,補足了這個缺漏。因為翻譯的寫作時程慢,心得的寫作時程相對快,一個看完了原文的閱讀者寫下的心得,即使漏東漏西,又時不時加上自己的見解,有點「失真」,但若他是一個前瞻性高的思考者,參考他的心得,對於我們的學習就有一定的幫助。
所有的文本,被人閱讀過,到最後產生的一定是某種程度上的「心得」,只是由專業人士所產生,還是非屬該領域的人所產生,而專業人士之間,也有雲泥之別。我們應該選擇最好的心得閱讀嗎?也不一定,各國第一流作家的作品常常類似的好,然而第二流作家的作品則顯出了各自的壞。在此要說的是,凡是心得,就是有經過思考而產生的東西,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的思考邏輯都不盡相同,第一流的思考可以是種養份,但第二流的思考何嘗不能成為一種盲點的再發現呢?
思考的競逐在當前的世界已然白熱化且交互影響,隨著科技的發達,討論變得愈來愈容易,寫作和出版也愈來愈容易。大量的心得每分每秒不斷地被產生,知識的傳播前所未有的快。然而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除了接受這些紛來雜沓的訊息以外,我們更該提升的,恰恰好,就是我們的基本語文能力。我們需要分辨知識,我們需要比較知識,我們需要選擇知識。現代有許多人,不讀原文的第一手資料,連翻譯過後的文本第二手資料也不喜歡看,天天看的,多是經過了多人轉述、多人加油添醋之後的「心得文」,導致自己擁有的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被控制了、被縮小了、被歪曲了,特別在一個不了解也沒有太多親身經驗的議題上更是如此。
知識,是好東西,知識份子給的知識,是需要去斟酌選擇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不論好壞,這樣的現象,一味地相信知識份子的現象,不從自己去找尋答案的現象,不去思考的現象,卻是錯誤的,而且大錯特錯。
在此不是對於心得的污名化,因為心得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只是想傳達一件事,那就是,如果你不去思考,不去發現,不去閱讀原文,那就只能一輩子當知識份子實驗的白老鼠。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