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詩人的詩,關係著所處的城市,可說,是這個城市,透過詩人的手表現她自己。
城市是什麼?
是一種建築物集合體,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剪影,是一種世代延續,是一種歷史象徵。
她也是一種幻想烏托邦的複製品,集結物質資源、人才智慧,與對美好生活的夢想,是構成城市的必要三元素。
沒有物質,城市的本體無法構成;沒有人,城市的目的無法構成;沒有夢想,城市精神印象的投射無法構成。完美的烏托邦就是三要素之間的諧和,欠缺其中一項要素的城市勢必崩塌。
以台北為例,台北文界的發展有其時代因素與政治因素。國民黨戰敗退守台灣,帶來大批人才和藝術珍寶,之後全力建設台北市,以台北為據點吸引全台各地人才。許多人爭相前往台北工作讀書,白先勇的《台北人》多所描寫台北紙醉金迷的生活。
文學家聚集誕生了台北文壇,引領全台文學風騷數十年。
直到台灣教育普及、本土意識興起,台灣地方文學的開展陸續開花結果,台北文壇獨大的情況才慢慢改變,不過其累積下來的日月精華,給各地作家提供創作養份和架構雛形,對地方文學影響仍舉足輕重。
一個城市的魅力會吸引詩人駐足。如何寫出城市特色,則端看詩人本身接受到多少城市的波長。
每個詩人對一個城市的印象都是獨一無二,若有人與詩人印象相當,不論作品優劣,他不能稱作一位詩人,他的作品只能是其追隨者,延續前輩詩人精神使其不朽。
真正的詩人難得,吸引詩人駐足的城市印象則更難得。
第一首城市詩的起源已不可考,古希臘即有詩人以城市為詩作主題;波特萊爾《惡之華》以巴黎黑暗印象為主題;伊卡羅●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以中紀商人馬可波羅的遊記為主題,描寫出義大利人眼中的中國城市;台灣詩人羅門以台北為主題寫出一系列作品。
柏拉圖藉蘇格拉底的口,以「正義」為主軸,構建出烏托邦的概念,表現出對義的殷切渴求。《聖經》舊約描寫索多瑪的滅亡和耶路撒冷多次的毀滅又復興,象徵不義的永死和預表彌賽亞的誕生與再臨,給人們盼望。史威登堡的著作描寫三層天堂城市的各自構成,分別是愛、真理,與道德良心,印證「道」的存在。早期中國在夏朝覆滅,商朝開始,出現文字以後,也出現關於城市的散文<盤庚>。
城市藉詩人之手不但呈現她自己,也表現出隱藏在其中的歷史縮影,小至城市,大至時代。
詩人寫作到最後,已揉合自己成為城市靈魂的一部分,他的作品,使城市被看見,於是城市本身也成為詩人的表彰。
詩人需要城市,城市也需要詩人,兩者共同形塑出城市的文化和詩人的靈魂,死生契闊、共榮共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