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美國與其附庸國戰勝COVID–19,以及中國隨之而來的解封,突然之間,經濟代替抗疫成為了國家的施政主軸,因此我要介紹一本小書,這本書的名字是《後疫情時代的經濟走向與投資策略:當通貨緊縮步步逼近,如何布局才能兼顧穩定與收益?》,希望可以在這篇文章中初步探討出一個國家未來經濟的可行方案。
這本書由韓國經濟學家洪椿旭所著作,我已看完全書,但是由於往後發生的事情不似這本書的預言,因此從略大綱。
他的經濟觀點是,由於疫情緣故缺少了人,因此通貨緊縮是可能發生的事情,他當時的想法應該是,由於通貨緊縮的緣故,所以美國政府會繼續大力降息好應對通貨緊縮,然而他似乎沒有預料到今年二月初發生的俄烏之戰,由於這場戰爭,石油與糧食大漲,因此造成人為性的通貨膨脹,反而促使美國政府啟動升息循環,這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目前美國升息循環仍在進行式,在政府緩慢應對美國升息的狀況下,台幣則對美元相對貶值。
然而就經濟學正統理論而言,這位專家的看法也是相對正確的,他認為要應對疫情造成的通貨緊縮的方式,就是釋放大量的資金與流動性,只是他畢竟錯估了俄羅斯這隻絕美危險的黑天鵝帶來的風險。先不論各國對於俄羅斯與烏克蘭地域危機的各自立場,這場戰爭基本上帶來的是所謂的「人為通貨膨脹」,雖然根據皮凱提的《21世紀資本論》的某些篇章,我們的確可以預估在戰爭之後,經濟會重新繁榮與昌盛,並且促進新文化的誕生。可是既然現在仍處在戰爭之中,或許關注國際關係的角力、糧食安全與國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再來這是我對於俄烏之戰的觀察,我發現,當承平時代出生的新人類遇到戰爭時,他們最首要的反應居然是興奮如同參與球賽、電動玩具或是手遊,好似著名美國文學《飄》之中描述南北戰爭中南方人民的初始反應,所有人踴躍捐錢、捐物資、參與大小戰役,但是最後仍然敗北,南方敗北的代價就是變得貧窮與缺乏食糧,人民有了餓死的危機與染上疫病的風險,這就是戰爭的代價。
可說,如果您是芝加哥學派,自然會希望發生戰爭,因為戰爭即代表一場權力與資本的巨大轉移,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平民,自然不希望發生戰爭,可說,戰爭在人們眼中不只是戰爭,有的時候代表了機會,更多時候卻代表了往後的動盪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