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年看到許多社會亂象,網路霸凌害死人、小女孩被割喉、情殺案、吸毒詐騙事件層出不窮、Mers襲捲南韓,台灣人心惶惶,今天又看到一個國中生殺死他的同學,而教育部目前最關心的事情居然只是阻止「反微調課綱」的學生運動,讓我對於當政的政府實在是失望,失望得無以復加。(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先談霸凌,在此引用陳茵嵐的論文。

傳統霸凌網路霸凌對身心都有負面的長期影響,有研究指出,小時候愈易產生霸凌行為,長大後犯罪機率愈高(Farrington, 1993);更有研究發現,遭受霸凌的孩童更易產生負面的心理狀態,例如低自尊、高沮喪、焦慮、孤單感, 甚至有自殺的意念(Kochenderfer & Ladd, 1996; Mason, 2008; Nansel et al., 2001)。 網路霸凌甚至可能比傳統霸凌心理上有更多的負面長期影響(Reid, Monsen, & Rivers, 2004; Willard, 2007a)。傳統攻擊的霸凌受害者,往往可明顯感受到傷痛, 發生的地點可能侷限於校園內,教師或教官可協助處理。但是在網路世代裡, 沒有界限的限制,由家裡電腦發出的攻擊文字或圖片時,教師可能會認為這樣 的霸凌事件已超出工作範圍而不願意插手處理。網路霸凌的受害者除了自覺外, 有時得從他人告知,而察覺自己遭到傷害,且網路霸凌的行為是無遠弗屆的,網路資訊速度之快,往往在受害者得知霸凌後,已廣泛傳播,造成的傷害更深更廣(吳明隆、簡妙如,2008;Shariff & Gouin, 2005)。」

「霸凌可以是直接以肢體攻擊, 或是語言作出傷害如辱罵、譏諷、取綽號等,霸凌者也可以間接地對受欺凌者 作出傷害,借助第三者作出攻擊行為,例如散佈謠言、說人壞話、排擠他人, 這種霸凌行為亦稱為社會霸凌( Social bullying)或關係霸凌(Relational bullying)(Farrington, 1993)。」

散播謠言的行為稱為「關係霸凌」,符合的案例是藝人楊又穎的新聞,她因為被「靠北部落客」和「XOXO Gossip Girl」施以此類關係霸凌而自殺身亡,兩站版主一開始死不承認,最後被媒體揭發後,被迫關站,算是一種遲來的正義,無形中也提醒那些愛看八卦的鄉民們,「謠言止於智者」。

散播謠言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從眾心理」的表現,不去查明真相為何,只是道聽塗說,人云亦云,對於像台灣這種實施九年一貫,並且有84.4%的大專院校學生、27.45%的研究生的國家來說,這種人云亦云實在是可恥!相當可恥!試問您們的書都唸到哪裡去了?

更令人憂心的是,此種網路霸凌現象已經年輕化,更多是許多人被霸凌卻不知道自己被霸凌,延誤了反擊的黃金時間,相當可惜。

所以,教育界不只要防範在校園內發生的霸凌事件,平時也要宣導網路霸凌的害處,而不是一味阻止學運,思想顯然故步自封,還停留在兩蔣時代。

 

看了一些兇殺案的新聞,再來談年輕人的壓力,第一個是老問題:為什麼年輕人的挫折容忍度這麼低?第二個是最近的議題:為什麼一些老人還死死守著他們的權勢,不給年輕人機會?第三個是綜合問題:年輕人要生活,老人也不能全部退出(傳承經驗),要如何在這之中達到平衡?

試著解決第一個問題,出社會後,錢賺得少,生活壓力大,然而生活需求相對比老人大,所以壓力容忍度就低了。

試著解決第二個問題,這是我最不解的一點,可以提出的其中一個點是,這些老人沒有「永續經營」和「傳賢不傳子」的理念,尤其在國民黨身上更為明顯,習於「父傳子,子傳孫」的黨風,造就政壇第二代的掘起,民進黨內部也逐漸有此跡象,自然,不能說第二代全然沒有能力,但是達爾文說得好,物競天擇,汰弱留強,若是一直大開後門讓高層永遠是高層,底層永遠是底層,賢才愈來愈少的情況下,就會讓這個組織腐敗,最後覆敗。

試著解決第三個問題,這是當前政府一直想要解決的一點(雖然也不知他們是否真心要解決?解決成效為何?),就我看來有一個方法,比如說,選舉門檻可以降低,像美國和俄羅斯的總統選舉門檻都是35歲,法國更早,23歲就可以選總統,台灣卻要40歲才能選總統,中間還要經過層層關卡,如此一來,年輕人根本上不去,老年人根本不能下來,世代交替的速度不免也被拖累了。所以,降低門檻,絕對是最好的改革,畢竟人多嘴雜,若是溝通的管道不能直接迅速,那其實傳到上級耳中,也不知道被「內化」成多少政治盤算,就失去一開始提議者的美意了,也會讓新思想產生率愈來愈慢。

(這裡引用的案例主要是政治,但我相信不管商場還是學界,都有這層打不破的透明天花板,只是看厚度多少,以及用來打破的工具多強大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慕沙 的頭像
    慕沙

    沙之天地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