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去振興醫院聽了一場醫學演講,主講人是一位德國的腦神經科學學者,他在動物電生理學和磁振造影上面有深厚的造詣,講耳鳴的主題,因為是德國人,所以用英文演講(在場應該沒人會德文),他的發音很好講話也很流暢,但是由於我們學校還沒上到聽力學的部分,所以我對聽力學這塊的術語十分陌生,所以也沒聽懂多少,由於振興醫院也沒發講義給我們,所以聽得十分吃力,勉強記了一些筆記下來,作為我學習的回顧。

 

以下是主文(依照筆記和僅存的記憶):

一開始講者就讓我們聽些病人耳鳴(Tinnitus)時會有的聲音,PPT上顯示高頻率(Tone)+嘶嘶聲(Hiss)+蟋蟀振翅的聲音(Cricket sound),在我聽來,就像麥克風的雜音+電視壞掉的聲音+實在有點忘記是什麼的聲音。

然後他開始講解耳鳴的成因,通常是因為病人本身有聽損的問題,於是用耳鳴這個現象來代償。(應該是這樣)

還有Phantom limbic pain,說的是雖然肢體沒有了,但是因為腦區依然完整,所以已不存在的患處還是不時會感到疼痛。

他講到「周邊聽損」(Peripheral Hearing Loss)這個術語,認為它和盲點(Blind spot)一樣,雖然某些地方有所空缺,但是大腦卻自動填補(Fill-in)了這個空缺。

還有中央過度活動(Central Hyperactivity),於是有耳鳴和噪音消除(noise cancellation)的症狀,患者的腦部無力去抑制過度活動。

第三個則是非聽損問題(Nonauditory gating)造成的耳鳴,比如憂鬱症和失眠(其實還有很多但我只記得這兩個)。

講者再給我們看了過度活動在患者和對照組的聽覺皮質的作用,明顯地,對照組的過度活動小於耳鳴患者。

講者一再地提到「reorganize fiber」和「remapping in tinnitus patient's cortex」這兩個帶有「重組」意味的單字與句子,配上他給我們看的圖和前面的提示,我大膽猜測他是說耳鳴的成因在於重組纖維和耳鳴患者的皮質重新規劃(其實接近腦傷患者)。

MRI圖中顯示,耳鳴病患的腹側中央前額葉皮質有更少的灰質,「腹側中央前額葉」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字,除了這個地方圖片還亮了其他兩個腦區,但是是英文縮寫,對於還沒上到聽力學的我而言是欲聽乏力。

之後提到使用血清素(Serotonin)和多巴胺(Dopamine)的治療方式,血清素有三個功能:治療噪音過敏症、減少REM睡眠,還有治療憂鬱症。多巴胺分成D1和D2兩個路徑(Pathway),但是我看不懂。

該講者是用猴子的腦來做研究,雖然有點殘忍,但是猴子的腦比起大鼠的腦來說更接近人類的大腦,所以還是不可或缺的研究素材(他還問不知道台灣有沒有猴子實驗室?有嗎?)。

最後他的目標是把他的研究應用DBS(深層腦刺激)在患者(帕金森氏症和大多數憂鬱症患者)的身上,他給我們看了一段影片,一個女人躺在床上,頭上都是電極,之後,她(似乎)恢復了良好的能力。

還有一段講腦如何活動的影片。

 

再來是Q&A: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醫院裡一位腦神經部門的主任給大家看的一個C case。患者的左顳葉缺了一大片,然後這位醫生說患者卻還是能走能說,只是有嚴重的耳鳴,想趁機請問講者他該如何幫助那位患者。講者說了什麼現在真有些忘記了,總之是一幅令人震撼的影像,我覺得人類真是太神奇,不管哪裡受傷了,總是有人能夠活下去,真是一種奇蹟。

還有一件事想說的是,雖然上面講者講得很精采,但是顯然下面聽眾的態度沒有很好,不時有手機鈴聲傳來,還有人在場內接電話,就連坐最前排的主任醫生也一樣,就想你們是不能關靜音嗎?心裡不停地在翻白眼。

小小抱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