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2
才開始讀這本書,剛看完著名的台灣天才翟本喬寫的序,提到他之前為了專注工作,所以關掉臉書四次,以此作了個實驗,證明關掉臉書能刺激他的創造力。翟先生也提到他工作時完成的最好部分靠的不是按部就班地每日工作,反而是一瞬間的爆發力。這當然不是說,我們就要因此否定每日工作的重要性,在讀這本書以前,我先大膽猜想這本書的內容究竟要啟示讀者甚麼。
我的想法是,或許作者認為,因為人類的專注力僅有短短十分鐘到二十分鐘,所以認為與其長時間工作,不如把這些時間拿來休息,以保有最好的專注力和工作效率。
我也提出我的問題:那麼,有甚麼樣的方法,能夠在短時間高強度地完成甚至超前工作進度,又能保持精神健康呢?是任何工作都適用嗎?還是只有少部分如工程師這樣的工作呢?國家體制或是公司的制度能夠如何改變,才能符合這樣的人類天性呢?
一例一休已然上路,雖然有修改的可能,但是無論如何,「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的工作」已取代過去上班族習慣的「責任制」,因為老闆不能再要求你的時間,所以轉而要求你的效率,這也是符合常情,當可用的人力愈少,雇用的成本愈高,老闆們要怎麼運用最少的員工創造最大的價值,我想,這就是當今的台灣社會懸而未決的一個新課題!
這本書在此時推出,也是剛好搭上這股潮流,我會細細品讀,並且寫下我的紀錄,如果有人想要和我同步讀這本書,也歡迎在留言提出問題,大家一起討論。
先讓我們看一下這本書的大綱:
PART ONE 概念
章節一 深度工作力,創造價值的關鍵能力
§成為新經濟中的贏家
§深度工作力協助你快速學習
§深度工作力協助你達成高水準的生活
§為什麼有些經常分心的人,表現卻很傑出?
章節二 當「深度」越稀有,就越值得你投入
§擁抱分心的原因1│度量黑洞
§擁抱分心的原因2│最小阻力原則
§擁抱分心的原因3│以忙碌代替生產力
§擁抱分心的原因4│網際網路狂熱教派
§深度工作就是你的機會
章節三 深度工作力,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
§支持深度的論證1│從神經學來看
§支持深度的論證2│從心理學來看
§支持深度的論證3│從哲學思考
§深度生活就是好生活,不管你從甚麼角度看
PART TWO 原則
原則一 培養深度工作力
§策略1│確立你的工作哲學
§策略2│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策略3│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
§策略4│別獨自工作
§策略5│像經營企業般執行
§策略6│要懶惰
原則二 學會擁抱無聊
§策略1│安排分心的時間
§策略2│向老羅斯福那樣工作
§策略3│練習生產性冥想
§策略4│練習記憶一副牌
原則三 拒絕任何好處心態
§策略1│根據「重要少數法則」選擇網路工具
§策略2│利用「斷線實驗」篩選社群媒體
§策略3│別用網際網路來娛樂自己
原則四 排除淺薄事務
§策略1│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
§策略2│量化每一種活動的深度
§策略3│確認淺薄工作的時間比率
§策略4│在五點半前結束你的工作
§策略5│讓自己難以聯絡
今天的進度是把序讀完。
看完所有的序以後,我發現,這本書要說的應該是:如何專心投入工作的方法,而不是告訴人們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再工作。
明天的進度是章節一
---------------------------------------------------------------------------------------------
2017/10/13
看完章節一,先為各位整理出文章重點。
(三種在未來各領域上的成功者)
1.能和智慧機器工作的人
2.各行各業的超級明星
3.擁有龐大資本的人
這本書教你怎麼成功,雖然第三種人無法輕易複製,然而倚靠深度工作力,卻能夠成為第一種和第二種人。
如何成為?首先,你先具備:
1.深度學習力
2.高度生產力
深度工作最忌諱淺薄,淺薄的工作像是收發電子郵件、瀏覽社群網站等等,有些深度工作者會讓自己離群索居個幾小時,並把網路關掉。
作者提出一個和深度工作相關的公式: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X專注程度
不過,雖然作者不斷提及深度工作的重要,但確實,在我們這個社會上,有些工作並沒有非常需要深度工作力,如管理工作。這代表,深度工作力並不是唯一有價值的工作能力。
然而,現在就下定論,未免過於武斷,可預見的是,未來需要深度工作力的工作將會愈來愈多。
再來是我的想法。
個人認為,深度工作力的確是我們當今時代所迫切需要的能力,作者寫了這本書,告訴我們的只有一件事:「即使你不是天才,你一樣可以成功。」這是十分振奮人心的,代表只要你努力得當,就可以享有成功的甜美果實。
這也是這本書為何誘人的地方。
在當今講求快速準確的工作環境中,如何真正做到快速準確,仰賴於你的專注力和可用時間有多少(就是以上那個公式),作者引用了時間管理的表格,鼓勵大家要盡量作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因為做重要且緊急的事時間掌握在別人手上,做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時間掌握在你手上。
在這個年代,人人都需要知道怎麼管理時間,而比管理時間更重要的,就是在短時間生產出好東西,也是這本書要探討的課題。
想起自己在看書的時候,也常常被社群網路傳來的訊息打斷,也許自己也需要偶爾禁用臉書。
明天的進度是章節二。
--------------------------------------------------------------------------------------------
2017/10/15
章節二的重點在於,網際網路和社群網站造成大規模的分心現象,然而卻沒有人引以為意,反而擁抱分心,認為這是一種必要的能力。
「度量黑洞」指的是──即使有人知道分心不好,卻因為沒有確切評估生產力的工具,因此擁抱分心。
「最小阻力原則」則是說,由於缺少反饋,所以企業採取當時最容易的行為,因為──大家都這麼做。
「以忙碌代表生產力」──許多行業的知識產出無法測度效率,因此,人們退回工業時代,倚靠時數或者是電子郵件處理件數來計算生產力,卻因此阻隔了有品質的產出。
「網際網路狂熱教派」──科技在今日,已經不再只是一樣工具,它們是一種培植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在企業眼中成為未來不可或缺,甚至是唯一票房保證。
以上觀點都排擠著深度工作力(專注力)的發展,也因此,作者認為,未來擁有深度工作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可能贏家,或許該說,長期的贏家,短期的輸家。因為發展深度工作力代表的是,你要摒棄盡量多的科技,任何會引發你分心的各種會議,還有管理工作,作者提到費曼,他從來逃避管理職,因為他了解,他真正的工作是研究物理學,而不是管理。
我的想法則是,當所有人都這麼做時,你就應該反其道而行,不但能夠讓你變得稀缺,並且很快就能爬上高位。
個人意見。
--------------------------------------------------------------------------------------------
2017/11/04
章節三的重點在於,深度工作與美好生活的連結。
作者提出「深度生活就是美好生活」的觀點,他提到一位專精製作中世紀風格藝術品的鐵匠的工作。這位鐵匠只靠他的雙手工作,使用可以強化力量,卻不影響他的創造力與材料之間互動的工具。作者提到這位鐵匠工作之時所呈現出來的滿足感,正是他在此章節即將提到的課題──深度工作與滿足感之間的關聯。
在藝術界,深度工作與美好生活之間已然畫上等號,然而在知識工作界,這樣的觀念變得模糊,許多人被淺薄工作占據,兩個重大原因,第一個,我們難以定義不同知識工作者之間做的工作在形態上是否不同,第二個,大家積極鼓勵知識工作者做些如同收發電子郵件以及參與社群媒體等淺薄工作。
作者提出,深度工作對於知識工作者而言也同樣能夠創造滿足感,他以神經學、心理學與哲學角度來分別解釋:
1.神經學角度──這是一位科學作家的親身故事,她得了癌症,而且是末期,照理說,她應該要覺得害怕恐懼,然而,她選擇了把自己的專注力放在美好生活之上,所以令人意外的是,她大多數時間反而感覺到愉悅。因此她認為,有技巧地管理注意力,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也是改善幾乎所有層面經驗的關鍵──如果你專注在癌症,你和你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快樂和黑暗,但如果你專注在晚上的一杯馬丁尼,你和你的生活將變得更愉快──即使兩種情況的環境一樣。放在知識工作上來看,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世界就是你專注於甚麼的結果,而深度工作本身就有一種穩定感,那位科學作家的理論預測,如果你在這種狀態花夠多時間,你的心智將體驗到你的世界充滿意義和重要性。
2.心理學角度──一位著名的心理學者作了一個實驗,他請受試者隨身攜帶呼叫器,當呼叫器響起,就記錄下他們當時在做甚麼,以及有甚麼感覺。這位學者隨後證實他的理論:「最好的時刻總是發生在一個人自發性的發揮身體或心智的極限,完成困難和有價值的事情時。」他稱這種狀態為「心流」。顛覆當時人們認為:「放鬆讓他們快樂」的想法,他的研究結果顯示,工作實際上比休閒時刻更容易獲得快樂,因為就像心流活動一樣,它有內建的目標、反覆的法則和挑戰,這些都鼓勵人投入工作,專注並全神投入其中。另一方面,休閒時間是未經建構的,需要更多努力才能形成可以樂在其中的狀態。
3.哲學角度──兩位哲學教授寫了一本書,探討神聖和意義的觀念如何在人類文化的歷史中演進。他們認為,人們在後啟蒙時期,因為個人主義的影響,我們肩負自己尋找何者有意義、何者無意義的任務,因此逐漸墮入可怕的虛無之中。而這兩位教授對抗這樣子生活的對策,正是帶有神聖特性的工藝,他們以一位車輪製造師傅為例,認為這位師傅要做出好的車輪,並不是自己給予木材何種註解,而是要發揮不同木材的獨特性,也就是存在於個人之外的意義來源。這讓我想起了庖丁解牛的故事,他與上述那位車輪師傅共同呈現出的特性即是──對神聖性的領悟。這在深度工作上可以解釋成,你雖不一定做精緻的工作,然而,你以精緻的作法來做你的工作。而第二個意義則是──培養技藝是一種深度工作,需要深度投入。
深度工作在生活之中愈來愈稀缺,因此也變得愈來愈重要,作者指出,人類已經進化到在深度中繁榮興盛,在淺薄中沉淪衰敗的境界,變成可以稱之為「深度智人」的物種了。
個人則認為,作者的理念近乎莊子,道家的崇尚自然與追求物我合一的觀點,在此章節表現得淋漓盡致。
-------------------------------------------------------------------------------------
2018/05/21、2018/05/27
許久沒看《深度工作力》,今天進入「原則篇」。
先回顧自己這段時間的工作生活。我的工作主要是讀書,雖然沒有故意學習模仿之前建立的心得,但我發現自己愈來愈少用臉書、Line和其他社交軟體,從而更能寫好作業、徜徉在書海以及寫下更多文章。
以我個人來說,最為空閒的時間反而是禮拜一,在這一天我有大量的時間能夠自由運用,所以常常會用來看些閒書,或者運個動,或者洗個衣服。
和這一本書的主要宗旨最相關的部分自然是讀書這一塊,但比起深度工作,我反而比較喜歡馬克吐溫的寫作法和讀書法,當他在一件作品上沒有靈感時,他會停下手邊工作,把稿件放到抽屜裡,再從另個抽屜拿出另外一部未完成作品,開始創作。這個工作法對我的影響很深,因此我也從不為難自己的腦袋,該轉換時就轉換,該放空時則讓它放空。
好了,進入正題吧!
作者把原則一分成六個策略,以下是策略一:確立你的工作哲學。又分成了四個方法:修道院式、雙模式式、節奏式,和記者式。
修道院式→把電子郵件的干擾縮減到最小,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專注於深度工作。
雙模式式→一半的時間與世隔絕,一半的時間積極入世,榮格就是使用此法工作。
節奏式→舉個例子,每天早上早點起床,上班前就完成一天必須寫的論文分量,每天寫個四到五頁,成就每兩週到三週就完成一章論文草稿的速度。雖不比雙模式更加專注,卻更順應人性。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雙模式或是節奏式的深度工作法。
記者式→在任何地點都能安排時間,ㄧ找到空檔,就立刻進入深度工作模式。此法適合已習慣迅速切換時間的深度工作老手。
----------------------------------------------------------------------------------------
2018/06/07
再來就進入到策略二的部分: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關於這個章節,讓我想起的一位台灣名人就是九把刀,在高中時代我曾經聽過他的演講,那時他曾說,他堅持每天固定寫多少字,即使沒有靈感也要寫。應和這個策略所說的: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對於寫作,我曾經有過兩種思考方向:(1)有靈感才寫的寫作方式 (2)有紀律的寫作方式。這樣的思考衝突曾經讓我十分困擾,但後來在聽過許多名人的演講與看過許多名人的故事以後,我想通了,不論你是不是有靈感,能夠持續不輟的寫作才是成為一個成功作家的關鍵之處。
即使對於熱愛寫作的人,難免有靈感枯竭的時候,但根據我最新看的一本書《麥肯錫的零秒思考力》的說法,其實人隨時都會有一些想法在產生,所以能夠快速地筆記下來再釐清,就是培養「零秒思考力」的關鍵!
因此,即使自認為想法再如何枯竭,也一定要好好地把想到的東西筆記下來,之後再去修改。
事實上,深度工作的儀式並沒有一個硬性的規定,但是這本書提到了深度工作儀式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1)你在何處工作,工作多久?
(2)一旦開始工作,你怎麼做?
(3)你如何支持深度工作?
願大家在即將進入深度工作之前,都能夠好好想想以上這三個問題,並建立一個專屬於你個人的深度工作儀式!
今天有時間,於是繼續發表對於「策略三: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的心得。
如何利用你手上的資源(不論金錢或是時間)為你達成最佳的深度工作效益?這本書中提到,J.K 羅琳做到了!謝克曼做到了!比爾蓋茲做到了!
有時,即使我們想要進入深度工作,還是會有許多淺薄工作或者噪音打擾我們進入深度工作,這時,些許金錢或寬裕的時間或許能幫我們遠離這些環境噪音。
當你想要好好地寫程式時,不妨花點錢,把自己關入一間安靜的豪華旅館,享受安靜的奢華下午。或者,請假一個禮拜,讓自己的早上空出來,不被會議干擾,以幫助自己做出對於公司有利的重大決策。又或者,尋找一個能讓自己安靜下來的空間,在短時間內壓縮自己的聰明才智,製作出曠世奇作。
如果你手上沒有太多的錢,也沒有多餘的時間,那我覺得,或許在工作開始以前,你可以找個不用錢的公園獨自散步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再開始工作,應該會有不錯的助益?
------------------------------------------------------------------------------------------
2019/01/06
今天發表對於「策略四:別獨自工作」的心得。
作者並不十分看好當今企業成立開放式辦公室的作法,他認為這會造成分心。然而,事實上他也了解這個風潮的形成是來自於一個作者稱之為「偶然創意理論」的原則。
偶然創意理論的基本理論是「走過身邊的人可以互相教導新事物。」就如作者提及的二戰期間的麻省理工學院20號大樓以及新澤西的貝爾實驗室那樣,偶然創意理論,讓建築的設計者專注於一條超級長廊,將不同科系全放在一個長廊旁邊的不同空間裡面,強迫學生和老師以及學者們在走出所屬教室或實驗室時,在外面遇到不同系所的同事或同學可以哈拉個兩句,從而造成思想的交流。
這樣子的設計與人才招募的策略促成了麻省理工學院和貝爾實驗室的成功。
另外一種相似的深度工作協作模式是「白板效應」,他們不一定要進行完全ㄧ樣的工作或者是在同一個空間之中,在現代,他們可以透過網路以及各種協作軟體或網站來完成工作。
個人猜測作者在這一部分所要表達的理念,應該是「在適度隔絕之下的充分協作」。
以筆者個人的協作經驗來說,可以深切體會作者的想法,現代台灣大學生多使用Line等社群媒體協作團體作業,然而在協作期間常會有一些小困擾,那就是養成了每當有訊息聲音便會馬上看手機查看訊息的習慣,無形中造成了分心,我想許多人應該也有這樣子的困擾。
我認為要解決這些隨協作而來的問題,首先或許要註冊兩支手機,和兩個Line帳號,把公司學校和私人的事務分成兩個帳號的事情,而且不要下載一堆無意義的官方帳號。當你需要工作時,就把私人手機關成靜音,當你需要處理私人事務時,千萬別讓公事干擾你,這是我想出來的一個方法,自己尚未應用過,不過我應該會先從縮減官方帳號的數量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