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發現一個紀錄片網站Giloo,顧名思義,可以看到許多電影院不會播的紀錄片,看著很文青,腦波弱不小心就訂閱了,一個月月費220元,像極了文青的訂閱費(媽媽我又亂買東西了......)。

猶記得長榮大學有個非常冷門的紀錄片研究所,就是教你怎麼拍紀錄片,結果一次餐會,遇到一個長榮大傳系的學長去唸了那個所,他說他念了六年念了六年念了六年......以下無限循環,最痛苦的是還沒有畢業......

話說讀書應該就是為了找到自己有熱情的專業吧?看著好多人讀錯系,掙扎著畢業(或是畢不了業),就有一種悲從中來的錯覺......

個人雖然對紀錄片有些熱情,但還不至於想不開跑去念紀錄片研究所把自己搞到拍片拍了六年不能畢業。

因此,想念紀錄片研究所的人真的要多方面深思為何你想念這個(沒用)有深度到不行的冷門科系啊~~~~~~

自從離開長榮之後,轉眼間也過了五個年頭,第六年也快要進入下半場,還真的有點懷念以前的老師們、溫暖和善的校風,以及那寬廣的校園。

追憶往昔,在今日已成了一種奢侈品,因為如果與死亡之間只有咫尺之遙,又有多少人會顧念回憶?

如果我們的過去可以拍成一部紀錄片,恐怕臨終的自己看了會感動淚流吧,但只可惜,很多人平日忙於工作與庸庸碌碌的生活,恐怕不會有這雅興做這種賺不了錢的無聊事。

如果我們在死亡前可以跳脫出死亡本身,那麼一定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吧?畢竟死亡本身只會讓人流淚。

最近看了一部別人傳給我的印度災情短片,我覺得,拍攝者的內心一定很絕望,因為他/她看到人們一個一個倒下,好像睡著似地死亡,或者趴在地上喘息,姿態各種各樣,不是演出來的,是真的,或者哪一天輪到他/她呢?想來忍不住悲從中來,無法自脫。

雙北也快進入準封城的狀態,雖然我本人已在外縣市,但是為著仍在雙北的朋友們心焦如焚,最近的情態不容樂觀,我們都應該知道,死亡隨時到來,可能前一秒還在天邊,下一秒已在你身邊,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生命何時會走到盡頭,最近北漂青年回南部的挺多,我個人覺得沒有立場指責他們,因為他們很多人是年輕人,他們還有抱負,他們還沒有為死亡做好準備,他們想要活著,即使甚麼都不做,就只是活著,他們還想要享受生命與生活,即使生命或許淒涼,生活或許愁苦。

最後,我只想問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比電影還要聳動的情況下,究竟還有多少人會想去看紀錄「現實」的電影呢?

沒有標準答案,留待各位心中評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慕沙 的頭像
    慕沙

    沙之天地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