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術館至今為止的三波改革典範,分別是以「藝術品殿堂」為豪的「神廟時代」、以教育民眾美育為主的「學院時代」,以及現在以思考利用豐富館藏創造更多價值的「企業時代」。

 

在時代轉移中途,會經歷所謂的「典範轉移」,也就是由舊知識和價值觀組成的舊典範轉移到新知識、新人才和新的價值觀的新典範,並且以典範為基礎來做研究,可說,沒有典範就沒有學問。

 

由於感受到經營危機,所以古根漢美術館引進了加盟店的思維,在全世界各地尋找願意和他們合作的政府,用BOT的方式,由政府提供場地和部分資金,由古根漢美術館提供展品和設計分館以及提供商標,每個分館至少要付出2000萬美元的加盟金,且不包含完成場館之後的門票費用抽成,這個模式一開始在西班牙的畢爾包(一座工業城)獲得空前的成功,之後更擴散到柏林、威尼斯等地,台中之前也曾經試圖和古根漢美術館達成「台中古根漢」的合作協議,只可惜最後計畫胎死腹中。

 

古根漢美術館並不是收藏最多的美術館,所以他們和俄羅斯的冬宮(位於聖彼得堡)以及奧地利國家美術館簽約合作互相借收藏品異地展出、互相拉抬。以上兩個方式同時解決了收藏品不足的危機、展出場館不足的危機還有資金不足的危機,且讓古根漢的名氣更大了,但是在保守的美術界卻是掀起了一波驚滔駭浪,不但藝術記者們大聲撻伐,就連龐畢度中心的館長也在公開場合說出輕蔑古根漢的言論。

 

然而,第三波新典範逐漸形成主流,古根漢的做法雖不被同行在表面上認同,但是他們逐漸發覺自己也有著同樣的經營危機,因此開始展開類似的作法,冬宮和奧地利國家美術館借收藏品給古根漢外展;著名的羅浮宮美術館在阿布達比設立分館,允許該館使用羅浮宮的商標,並收取了十億歐元的權利金,相當於400億台幣!最後,就連龐畢度中心在香港的「西九龍計畫」中,也與古根漢美術館從原先的競爭關係轉向合作,龐畢度中心的館長更不得不當面和古根漢美術館館長克倫士道歉。

 

文化交流畢竟只是政治與經濟的幕後花絮與茶餘飯後,雖然尚不知道這個以功利主義為主軸的新典範的普及對於文化交流的影響是好是壞,但是不諱言的是,我們愈來愈容易看到在過去看不到的美術展品了!

 

在進入第三波的典範之後,眾美術館開始將經濟考量列入策展規劃,同時在館內設立了餐廳與商品販賣部門,以法國羅浮宮為例,這些部門為美術館帶入35%~50%以上的營收,可見十分有利可圖!

 

此外,由於明星美術館收藏量豐富卻沒處可展,然而有更多的無名美術館空有場館卻收藏不足,即使是當代藝術品的價格也有日漸昂貴的趨勢,過去是採取借展模式各館互相免費借出自家館藏,效益不彰,在第三波典範盛行的今日,這些均可使用金錢來「租借」,法國文字稱其為「捐助款」,英國文字稱其為「借展費」,美國文字則稱其為「權利金」,總之,美術館的新興賺錢模式由過去的B to C,進化到今日的C to C

 

這樣的模式有些許好處:(1)美術館的經濟危機得到解除,同時將美術館的名聲發揚光大(2)藝術品可藉由借展的機會得到修復和完善其資料(3)各國各地區的民眾可獲益於此種借展模式從而看到更多藝術品,達到美術館開設的教育目的。

 

然而同時也有一些壞處:(1)明星美術館和無名美術館的名氣差距愈來愈大,容易邊緣化一些沒有名氣也沒有太多金錢的小美術館(2)原本贊助美術館的官方可能因此收回補助款或者讓美術館轉型為民營或公辦民營(3)策展開始以民眾喜好為考量,不利於小眾藝術。

 

倚靠著來自舊有收藏與新興思維而賺進的金錢,美術館收藏的腳步仍不停歇,目前羅浮宮已開設第九場館開始收藏伊斯蘭藝術,未來世界的藝術品味將會愈來愈國際化!

 

最後,來談談台灣的美術館現狀,在筆者看來,台灣的美術館與第三波典範連結最深的項目就是「超級大展」,舉凡故宮的莫內展、卡地亞珠寶展、盧森堡皇家特展,以及各式來自國外的展品所舉辦的特展,以上展覽均在台灣造成轟動,美術館之間互惠良好,台灣民眾也愈來愈接受這樣的展覽模式,而此類模式已在日本行之有年。

 

然而,以上的作法也帶來些許反思:

 

當藝術品被美術館當成是一種賺錢的工具,收藏豐富的美術館即有機會向借展的美術館漫天要價,且由於藝術品的擁有權大部分由早已開始收藏的西歐獨佔,因此不免形成大者恆大的格局。

 

又如,美術館本身無力付出龐大的借展費用,於是其他的贊助單位趁虛而入,尤其是媒體,同時掌握了話語權與贊助端,即使美術館由此獲得了龐大的好處,但是卻失去了策展的主導地位與話語權。

 

又如,美術館中原本地位崇高的研究員,因為上述原因,逐漸變成了聽人號令的「行政人員」,如此轉變不免令人嗟歔,而且不利於本國藝術品的研究。

 

第四,外國觀點持續湧入台灣,會不會使得台灣本土藝術失去話語權?以上原因都是值得反思的理由!

 

在美術館過往倫理崩解的第三波典範轉移之際,我們不免思考未來,由於第三波典範已超越目前的博物館學所涵蓋的範圍,因此跨領域人才是被急切需要的,大數據與商業社群也開始在藝術領域盛行,同時,既有了第三波,第四波又會是甚麼?人類的想像力無窮,藝術品來源自想像,是最正統的想像力經濟,藉由藝術品,我們看見了過去人們的想像,無論第四波典範轉移會是甚麼,台灣無疑需要跟上世界的腳步,讓台灣看到世界,讓世界看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慕沙 的頭像
    慕沙

    沙之天地

    慕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