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肉節二三事》
謝肉節(Maslenitsa),又稱送冬節、奶油週、薄餅週或起司蛋糕週,原來是俄羅斯多神教時期就有的俄羅斯傳統節日(俄羅斯春耕節),在俄羅斯信奉東正教之後,即「與基督教四旬齋之前的狂歡節發生了聯繫。」
東正教傳入俄羅斯後,東正教會將日子改到了大齋期之前。由於在大齋期中不得吃肉,這一週又成為人們向肉食品告別的日子,只能吃雞蛋、牛奶與乳製品等食物,因此稱為謝肉節。
過了這一週,人們就會進入為期四十天的大齋期(Lent),因此,在這一週內,人們狂歡作樂。《聖彼得堡》的作者描述這一週是「在那段期間裡人們把自己賣給魔鬼以暴飲暴食度過冰雪覆蓋萬物的冬季。人們以無情的渴求和鬥毆慶祝這個節日。」
謝肉節每一年的日期都不盡相同,現在謝肉節的開始日期為每年東正教復活節前的第8周,日期和對俄羅斯的意義其實相當於中國的春節之於中國人了。2002年,莫斯科宣布謝肉節為城市節日之一,俄羅斯聯邦也在幾年後確定該節日為國定節慶。
許多當代俄羅斯藝術家以謝肉節為創作主題,舉凡布洛欣·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維奇(Blokhin Nikolay Dmitrievich)在1995年於列賓美院學習時的畢業創作《謝肉節》,以及謝夫楚科在2012年創作的《嘉年華》。
著名的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在位期間1682年—1725年)的父親沙皇阿列克謝由於要禁絕謝肉節發生意外事件,發布了禁酒令以及禁止盪鞦韆令,「不能動拳頭,不能盪鞦韆」,然而卻禁止不了自己的兒子。
順道一提,彼得一世在即位以後,發明了一種「全瘋癲、全滑稽、全醉酒大會」,位於莫斯科的宴會中午開席,一路延續至隔日清晨。「人們先用伏特加開場,隨後是以巨大玻璃杯端上的葡萄酒和啤酒。響亮的小號聲或禮炮齊鳴後是演說與敬酒。假若有任何人在筵席中使人不快,他們會被罰喝『雄鷹』,那是一只花紋華麗的巨大雙耳高腳杯,裝滿了一點五公升的伏特加,全都要一口飲盡。」據說他能夠一天喝下三十至四十杯葡萄酒仍然保持警醒。
參考資料:
(1)《聖彼得堡》 作者:強納森.邁爾斯(Jonathan Miles)
(2)維基百科
(3)
(4)https://www.gushiciku.cn/dc_hk/105461234
(5)https://www.gushiciku.cn/dc_hk/10554693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