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跑去長榮大學申請幹部證明,見見老師,還順便聽了一場外國教授的英文演講(無翻譯!!)~~
教授來自杜拜,是阿聯酋大學的教授,他還是位作家,對於翻譯理論尤其有研究,還出了本翻譯學的專書(或許不只一本)。
他的理論最重要的核心部份在於"Artifact"、"sociofact"、"mentifact"三個層面,分別代表「物件層面」、「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
其實我以前的歷史老師也有說到「自強運動」、「維新運動」和「新生活運動」之間的差異,就是物質→制度→心理的變化,和上述教授說的論點有異曲同功之妙!
教授在說明其論點時,一直強調一個現象,那就是有些人會使用較為專業的名詞,來描述他講的東西,他稱這樣的行為為"hijack",比如說一位農夫使用律師的詞彙來描述他的作物,這就可說是一種"hijack"。
他又舉了好幾個例子來說明,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小布希在攻打伊拉克前hijack了"crusade"這個詞在他的演講裡面,於是直接被穆斯林世界認為他是要發動一場"holy war",這是因為這個字代表的「物件層面」恰好與聖戰有關,即便它還有更多的隱申義。
教授也提到新聞的HIGHLIGHT,他說:「若有一則新聞標題如此寫,『一位女孩被謀殺,母親當時在○○。』(○○代表她在當時在做某件事然後我忘了那件事是什麼了),媒體呈現給讀者的感覺是否彷彿,殺她的人並不重要,反而她母親當時沒有在場,是罪魁禍首?」這就是心理層面,帶有暗示引導的意味。
還有"declare"、"announce"、"mention"等形容說話的動詞,他說,像"declare"在英文裡通常是用來宣告戰爭才使用的,所以普丁就可以"declare"攻打烏克蘭,但在阿拉伯,這些動詞的使用在於講者是否想要強調他的內容。(代表台灣媒體經常亂用?)
這些都算是一種hijack,因為講者用了較專業的詞來描述事物,所以譯者在翻譯時應當要小心謹慎,不要作出過度的渲染,他認為,這才是一名專業譯者應有的負責態度。
教授又提到狄更斯的《雙城記》和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這兩部經典名作,《雙城記》的開頭十分有名,形容詞互相矛盾又弔詭地描述出那個時代的情形,《屋頂上的提琴手》裡也有類似的用法,教授又提到一些負面詞語的正面用法和正面詞語的負面用法,這些例子用來說明教授的第二個論點"pragmatic starts, dictionary stops",白話點說就是「字典是死的,語言是活的」。
當然還有更為精細的東西在裡面,但是以我的英文聽力和理解力而言,一下子聽了這麼多東西,而且教授使用的許多詞彙又都是《經濟學人》裡才會有的東西(被抓包,沒有好好讀雜誌==),所以聽了兩個小時的演講,卻只能寫出這麼點東西,虧教授說得口沫橫飛,虧我之前還是堂堂英文研究所的學生,感覺真有些慚愧的態度在裡面!
不過,難得回到母校,就得到了一番震撼教育,這也可以知道,我應該要多加強英文能力,才能迎頭趕上,不至於貽笑大方。
留言列表